《大悲心陀罗尼经》
笔记(4):三种悲心
作 者 / 观 诸 法 如
一、释经题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从深浅上说,悲心是分成三种,就是生缘悲、法缘悲、无缘悲:
一、生缘悲
佛教徒因为学习多少了佛法,或者是很深刻地明白了佛法的真义,然后自动的,不是谁强迫的,是由自己的内心里面自动的发出来慈悲心。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的众生,不管是贫、是富,其实都是苦恼的;在生老病死里面流转,在人间、天上,或者是到三恶道去,无始劫来就是这样流转,这是一个很苦恼的事情。应该学习佛法,得到觉悟,应该去得涅盘。但是怎么样办法呢?菩萨就是用六波罗蜜的办法,救护一切众生。这就叫做生缘悲。生缘悲是初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一开始有这样的悲心。
二、法缘悲
再进一步就是法缘悲。法缘悲就是菩萨,自己学习佛法,有了进步,他感觉到众生,只是色受想行识组成的一个生命,里面没有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没有我,只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假名的众生。这样的色受想行识的生命里面,这样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是个败坏法,决定是要老病死的,要坏的。色受想行识一现出来,就是苦恼,就是这样流转生死,但是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异的我。
这样子发大悲心,去广度众生。但是也承认有个假名我,有假名的众生,但是看上去这一切众生,都是如镜中像似的,如梦中境。作梦的的时候,里边的境界,有而不实,虽然有,但是不真实的。在镜子里面那个影像,是有,但是不真实。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观察一切众生也都是不真实的,里面没有真实性的东西,但是对于苦恼的境界,也发大悲心去救护他,这就叫做法缘悲。
三、无缘悲
无缘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菩萨得了无生法忍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一直进步,进步到佛的境界。观察一切众生如镜中像,如梦中境,如水中月,有而不实,都是毕竟空寂的,无有少法可得。但是也能发出大悲心,教化一切众生。他承认还是有一个假名我,有个假名的众生,这就叫做无缘悲。
没有一切众生可度,无众生可度,无有少法可得,但是佛也能度化众生。若是阿罗汉没有这个悲心的时候,他就入涅盘了,无众生可度,入涅盘,不发悲心了,他就没有无缘悲。阿罗汉有法缘悲,如果他没有入涅盘的时候,他也能度化众生,他也能够去弘扬佛法,也能够度众生,但是他是法缘悲,他不承认一切众生有真实性。
凡位的菩萨,因为我见还没有破,所以他的悲心是生缘悲,就是还有众生可度,取着心还是有的,这是生缘悲。但是观世音菩萨是无缘悲,广度一切众生,而又无众生可度;无众生可度,他还是能够度众生的。他那无分别心里面,能发出来度化一切众生的作用,那就是无缘悲。这种悲心是无障碍的,众生怎么难度,他的大悲心不停止,障碍不住他的,所以叫做无碍大悲心,说出来的陀罗尼经、呪。
延伸阅读:
1、《大智度论》卷五十:「一切众生中具足慈悲智」者,悲有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此中说无缘大悲名具足。所谓法性空,乃至实相亦空,是名无缘大悲。菩萨深入实相,然后悲念众生;譬如人有一子,得好宝物,则深心爱念欲以与之。
2、《大智度论》卷四十:「复次,慈悲心有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凡夫人众生缘;声闻、辟支佛及菩萨,初众生缘,后法缘;诸佛善修行毕竟空,故名为无缘,是故慈悲亦名佛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