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实力远不如迦太基,海军实力悬殊,为何罗马人仍能屡屡得胜?

战争中一切行动追求的都只是可能的结果,而不是肯定的结果。那些不能肯定得到的东西,就只好依靠命运或者幸运(不管把它叫做什么)去取得。——《战争论》第二篇第五章

公元前三世纪末,在东西方战争舞台上同时活跃着两位盖世英雄。其一,就是国人熟知的西楚霸王,公元前208年,各路反秦义军被秦军大将章邯陆续击破,连最为强大的楚军也被秦军击败,统帅项梁战死,曾经如火如荼的反秦事业自从跌入谷底。

就在反秦事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项羽率领新败楚军于公元前207年在巨鹿战场上决定性的击败了秦军主力,挽狂澜于即倒,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尽管项羽最后在楚汉争霸中战败身死,但是项羽在反秦战争中的功勋是不应该被抹杀的。

罗马军团

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主角汉尼拔(公元前247-公元前183/182),这两位英雄人物不仅处于同一时代,巧合的是命运相似,而且身上都充满了悲剧色彩。论指挥艺术,汉尼拔略胜一筹,他有西方战略之父的美誉,与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拿破仑并称为西方四大名将。论个人魅力,两人不相上下,千载而下,无数人对这这两位英雄人物敬仰不已,或为其统帅才能所折服,或为其命运悲剧而扼腕长叹。

公元前202年,是世界军事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东西方历史上的四位不世名将为我们提供了两场战神级别的决斗。韩信在垓下击败了项羽,西庇阿(前236-前184)在扎马击败了汉尼拔,从此世界历史沿着我们已知的轨迹运动,刘邦建立汉朝,开两汉400年之繁荣;罗马人在其后短短五十年间突飞猛进,最终执牛耳于地中海世界达500余年之久。

汉尼拔和他的军队

汉尼拔在扎马的失败意味着历时16年之久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注1)以罗马的胜利而告结束,关于汉尼拔的失败,西方军事史学家多有评述,典型的观点有两派,美国著名军事史学家杜普伊认为汉尼拔的战略目标是动摇罗马联盟;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富勒则认为汉尼拔的最好战略是在坎尼会战后进攻罗马城,但是由于他缺乏攻城武器、兵力与补给,所以他只好选择分化瓦解罗马联盟的策略。但是不论汉尼拔的战略是哪一种,汉尼拔都没有成功。

由于汉尼拔最后的失败,不少以成败论英雄的评论者认为汉尼拔只是一个一流的战术家,而在战略上缺乏远见。虽然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在此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无论哪种战略汉尼拔都显得力量不足,那么当初汉尼拔为什么要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军亚平宁呢?关于这个问题,德国近代古罗马史学大家蒙森在其巨著《罗马史》中曾作过初步解答,本文则是在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论述与研究。

战象

由于国内西史史料不全的缘故,有些关于汉尼拔的史料笔者无法接触,但是,凡是国内能够接触到的材料(注),笔者莫不反复习读。此外,笔者一直以来阅读了不少关于希腊罗马的书籍,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排兵布阵以及战阵决胜有一定了解与认识。笔者不才,尝试论述汉尼拔在进军亚平宁前的战略思考,如有疏漏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回顾第一次布匿战争

2000多年前,在地中海南岸突尼斯半岛东北部曾经耸立过一座叫迦太基的城市,据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

迦太基城并不是腓尼基人在北非最早的殖民地,但是由于它农商并重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它逐渐成为北非腓尼基诸殖民地的领袖,并逐步扩张。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前,迦太基拥有突尼斯、利比亚、西西里岛的大部(注3)、西班牙东南部沿海地区、巴莱尔群岛、以及撒丁岛与科西嘉岛的沿海地带。

从经济上讲,迦太基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农业上也不毫不逊色,在西地中海沿岸,随处可见腰缠万贯的迦太基商人,在迦太基帝国的肥沃平原上,处处可见为他们的迦太基主人辛勤劳作的农奴,良好的经济条件再加上迦太基对其属下人民以剥削掠夺为主的国策,让迦太基富甲天下。

从军事上讲,迦太基人是天生的航海者,在强大的国力保障下,拥有一支横行西地中海所向无敌的强大海军。迦太基人是典型的商业民族,国民主要是地主、商人、以及小手工业者与无产者,缺乏农夫,迦太基人的国民成份与它的民族性格决定了他们不愿意投身行伍,而主要靠征集臣属地位的民族以及雇佣外族兵作战,这种军队如果缺乏优良的统帅,其战斗力是难以与罗马军团相提并论的。

我们再来看看在布匿战争中与迦太基作生死决斗的罗马人。公元前264年,罗马自其建城伊始已发展了近500年,此时的罗马,除了波河流域的高卢人尚未被其征服外,意大利半岛的其余部族均成为罗马的一部分。论经济,罗马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商业并不发达,经济实力远不能同迦太基相比。

如果谈到军事,我想大多数读者都曾听闻罗马军团的赫赫声威,传统农业社会的罗马拥有大量农夫,为其提供了优秀而庞大的兵源;罗马人在其争夺意大利统治权的战争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军事制度,逐步将罗马军队打造为一支精锐之师,即使把罗马军团与当时地中海世界的第一流军队相比,也未必会落于下风。半个世纪后的汉尼拔战争让罗马军队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促使罗马人在军事制度上更上一层楼,终于将战术体系发展到炉火纯青,放眼地中海,所向无敌。

自公元前264伊始的第一次布匿战争打了24年之久,战争之初,罗马人几乎没有海军,当他们觉得无海军便难以打败迦太基的时候,便开始倾心打造海军,罗马人就航海的技巧与经验而言,远非迦太基人敌手,但是罗马人在其战船上采用了一种叫做“乌鸦”的吊桥,一旦对方战船靠近,罗马人就将吊桥放下,罗马士兵从吊桥冲上对方战船,将海洋上的战斗转变为陆地上的战斗,以发挥罗马步兵白刃战的优势。

这发明简单却有效,曾经的西地中海海上霸主被曾经那么不起眼的罗马海军打得接连败北,鲜有胜迹,罗马取代迦太基成为西地中海的海上强权。

双方进行了24年之久的精疲力竭的鏖战之后,最终罗马人靠其毅力与团结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迦太基退出西西里岛,科西嘉岛,以及西西里岛与意大利半岛之间的一切岛屿,并赔款3200塔兰特白银的巨额赔款。

注1:杜普伊的《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蒙森的《罗马史》第三卷,科瓦略夫的《古代罗马史》中的布匿战争部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中的费边传,阿庇安的《罗马史》中的布匿战争部分(此书中关于第一次布匿战争与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史料价值颇低),奈波斯的《外族名将传》,马汉的《海权论》中的序言部分,除了这些名家著作外,在此感谢两位久居海外的资深军事历史网友的两篇作品,分别是顾剑教授的《阿非利加的西庇阿:比拿破仑更伟大?》与史鉴兄的《汉尼拔征战记》,这两篇作品中不仅提供了不少国外才有的原始史料,而且有不少西方近代军事史学家对于布匿战争的最新研究。

注2:叙拉古人和玛末丁人拥有西西里的其余部分,第一次布匿战争就是因为玛末丁人而起的。叙拉古国王希罗在公元前263年与罗马结盟,两者的联盟关系一直维系到公元前215年希罗驾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