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刘禹 李慧
4月27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眼Ⅱ科病房内,72岁的吴女士(化姓)郑重地将手写感谢信交到杨燕宁教授带领的医护团队手中。信上“无影灯下有仁心,还我双眸亮晶晶”的心语,见证着这位患者跨越八年的光明重生之路。此前,由杨燕宁教授带领的角膜病治疗团队,通过“四联复合手术”帮助已基本丧失视力的她,成功实现视力重建。
患者手写感谢信
2017年冬天,曾是一名舞台演员的吴女士因双眼角膜病变,左眼视力受损几乎看不见。经多方打听,她慕名找到杨燕宁教授团队。在成功接受左眼角膜移植手术后,吴女士左眼视力恢复至0.3,生活回到正轨。
2024年3月,吴女士右眼病情突然恶化,再次来到杨燕宁教授门诊。经检查,其右眼视力骤降、仅能辨识20厘米内手指晃动,角膜白斑、晶状体混浊等多重病变交织,传统分阶段手术方案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杨燕宁教授团队决定大胆创新,采用“右眼角膜移植+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悬吊+前段玻切术”四联复合术式,将原本需要3-4次的手术整合为一次性完成。
术中,杨燕宁教授带领团队首先切除7.5mm大小混浊的前板层角膜,保留半透明的角膜后板层,然后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因后囊膜模糊不清,无法植入常规人工晶体,遂进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前部混浊的玻璃体及晶体囊膜,再实施人工晶体巩膜缝合固定手术(即人工晶体悬吊术)。手术最后阶段,再剪除角膜后板层,将透明的供体角膜对位缝合。历时3小时的精细操作,成功实现了患者角膜透明度与屈光系统的“双重修复”。
专家正在手术中
“患者角膜病变合并白内障及玻璃体混浊,传统分阶段手术需多次麻醉,且术后并发症风险叠加。”团队骨干黄林英医生介绍,该四联复合术式通过改良传统巩膜隧道切口技术,可将角膜移植与眼内操作有机结合,创口闭合度提升30%。术后次日,吴女士自觉右眼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2周复查,右眼角膜植片透明,水肿减轻,视力稳步提升至0.2,吴女士也由此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角膜盲患者约400万,每年新增超10万例,但受制于角膜供体短缺,年手术量不足万例。“每片捐献角膜都是生命的二次绽放。”杨燕宁教授指出,感染性角膜炎已成为角膜移植首位病因,尤其是致盲率较高的真菌性角膜炎,部分患者因延误治疗最终导致眼球摘除。因此,对于角膜病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控制病情,降低致盲率。
据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眼科Ⅱ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全省率先构建角膜病三级诊疗体系,形成基层筛查、区域手术、疑难攻坚的立体化网络。
“从‘看得见’到‘看得清’,我们正在书写角膜病治疗的新范式。”杨燕宁教授带领的角膜病治疗团队专注于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及眼底病等研究领域,注重眼生物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整合。临床数据统计,该团队实施的30例复合角膜移植手术,术后一年植片存活率达80%,居国内领先水平。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