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共产党的福,60多岁了,过上这么好的日子。”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搬迁户和尚才一家6口去年从高寒山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他和妻子在“微菜园”种菜蔬,到棒球扶贫车间务工,儿子和儿媳妇去珠海务工,生活来源稳定,日子过得安安稳稳。
“山上再也不会去了。这里什么都好,看病就医都非常方便。还有村史馆,我们隔三差五都会到村史馆看一看,在火塘边坐坐、聊聊天。日子么,好得很。”和尚才说。
易地扶贫搬迁是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并彻底走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这一困境的治本之策,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脱贫攻坚最大的任务、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
当前,怒江州10万余群众已搬离大山,进城入镇,开启美好新生活。让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成为搬迁后续帮扶的重点工作。
怒江州出台《关于做好当前全州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18项重点工作的通知》,组织驻安置点干部和扶贫暖心团干部,帮助易地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家园,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转变,巩固搬迁成果和扶贫成效。
目前,怒江在各个安置点共建成幼儿园22所、小学8所、卫生室28所、村史馆20所、文化活动场所59个、公厕70个、污水处理及垃圾清运设施设备73个、暖心食堂5个,所有安置点均实现“五通十有”。
怒江千人以上集中安置点,由县处级领导挂帅组建管委会靠前管理。采取“部门加挂包楼”“珠海市—怒江州社区结对帮扶”“周末志愿服务”等方式,组建千人暖心团开展志愿服务,构建“管委会+社区+暖心团”的管理机制。农村安置点通过强化村组党组织加强管理,城镇集中安置点新设立基层党组织44个、配备工作人员194人;设立社区管理机构46个、配备工作人员300人;设立综治中心34个、配备工作人员85人;按每200人搬迁群众配备1名干部的比例选派驻点工作队员180名。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38万人次;建成安置点扶贫车间41个,让部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转为生态护林员、城市保洁员等扩大就业;免费提供扶志摊位,鼓励发展“家门口的小生意”。实现了47977人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综合施策,搬迁群众户均1.85人就业。
从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托拖村么井干组搬到巴尼小镇安置点的王波才参加技能培训后,去了浙江一家汽车零配件加工厂打工,每月工资5000余元。王波才说:“搬迁前,只会守着山上的地栽包谷、种洋芋,吃饭都成问题。搬下来好,生活越过越红火。”
在做强产业助力增收方面,贡山、福贡和泸水重点发展以百万亩草果为主的香料产业。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在北部高海拔地区重点发展中药材、蔬菜、蓝莓和车厘子等产业。泸水市维拉坝安置点,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市场经营主体+基地+搬迁户”等模式,在安置点周边建设了100亩火龙果种植基地和200亩芒果种植基地,2019年实现人均增收1600元。
为了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怒江州先后选派扶贫工作队、背包工作队、扶贫暖心团、感恩宣讲团、文艺宣传队等入驻安置点,举办夜校、院坝会、入户讲,用汉语和民族语创作,运用快板、舞蹈、小品、歌曲等进行常态化文艺宣传。广泛开展每日文体、每周升旗、每月评比和每年培训“四项活动”,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10万余贫困群众搬离了恶劣的生存环境,拎包住进了窗明几净、家具家电齐全的新楼房。小孩上学近了,就医方便了,思想观念改变了,产业发展起来了,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怒江州发改委主任杨智泉说。
本报记者 李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