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逝世100周年|如何阅读《追忆似水年华》?这里有一份建议

一、法国的《红楼梦》

如果用一句话来向中国人介绍《追忆似水年华》,我们可以说,《追忆似水年华》(以下简称《追忆》),就是法国的《红楼梦》。

《追忆》的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和曹雪芹一样出身钟鸣鼎食之家,受着文学和艺术的熏陶长大,有过肥马轻裘的快意青年时光,中年后却失去了自己曾经有过的生活——曹雪芹是因为家道中落,普鲁斯特是因病被迫与世隔绝。但“失去的天堂是最好的天堂”,两位作者都以惊人的洞察力和毅力,在回忆中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也是所处时代最重要的文学作品。

1887年,16岁的马塞尔·普鲁斯特

1887年,16岁的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以长达两百万字的篇幅,把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美好年代”里法国上流社会的吃穿用度、起居交际、人生起伏一一揭示。在书中,有千年家族历史的大贵族和掌握法兰西命脉的大金融家觥筹交错,勾心斗角,半上流社会美丽的交际花在巴黎的街道上穿梭,迷人的资产阶级少女们在巴尔贝克海滩边嬉戏游玩,热爱文学的少年(即书中的“我”)在少年时代,在贡布雷的花园里发下写作的誓愿,却又沉迷于交际场,玩弄感情游戏,直到最后才醒悟自己真正要做的是写下一切。

也正如《红楼梦》,《追忆》揭示的是社会的一个小小角落,但却超越其阶级性而展现出广阔的社会画卷,展现出文学、社会、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真知灼见。也因此,《追忆》仿佛一座挖掘不尽的宝藏,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的珍宝,而每一次重读,当带着新的人生阅历,你也会发现自己收获的宝钻闪烁着不一样的光彩。

二、毛姆如何读《追忆》

然而,遗憾的是,《追忆似水年华》长期占据“买来读不下去的书”榜单前三甲。不可否认,普鲁斯特是个酷爱长句、细腻得过分的作家。第一个拒绝《追忆》手稿的出版商曾毫不留情地说:“我不懂这位先生为什么花三十页写一个孩子不想上床睡觉。”就连对普鲁斯特推崇备至的作家毛姆也说:“普鲁斯特其实经常重复,他的自我剖析也许繁琐,对妒忌心理的分析冗长而乏味,即使最有耐心的读者最后也不免生厌。”毛姆还贴心建议:“我劝你在读这部大作时,有许多枯燥的地方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

因此,当你读不下去的时候,请不要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就连毛姆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跳过去一些段落,并不意味着你无法欣赏本书的美妙之处了。要知道,《追忆》的冗长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是作者对心理剖析和对长句的偏好;第二是,《追忆》是一本“一生之书”。作为古典时期的最后一位伟大作家,普鲁斯特继承了雨果、巴尔扎克、左拉等前辈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观,因此《追忆》汇集了美术、音乐、军事、词源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和见解。把不感兴趣的知识大段跳过去,而把精力聚焦在自己更加喜爱的段落,对读者来说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比如,如果你对词源学兴趣缺缺,那么第一册和第四册里面各十几页的词源辨析就可以没有罪恶感地跳过了。如果你对军事并非很感兴趣,那么普鲁斯特对军事理论的纸上谈兵也大可粗粗浏览。

在指出《追忆》的缺点之后,毛姆又说道:“尽管如此,他的优点还是远远超过他的缺点。他是个具有独创精神的伟大作家。他的观察细致入微,他的创造力与心理透视力无与伦比。”

毛姆列举了普鲁斯特小说中的一长串人物,盛赞“从未有作家在一本书里写活这么多人物,给人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

确实,普鲁斯特的观察和描写非常独特。当你阅读《追忆》的时候,你可以揣摩普鲁斯特是怎样去观察和描写的,思考他的巨大的好奇心、他的独创性的视野和视角,这应该会对你的观察和思考方式都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美妙的影响,实在是很少有作家能够提供的。

毛姆对普鲁斯特的幽默感也十分钦佩。“我相信,他在未来将作为一个卓越的幽默作家而受人称颂。”“我劝你在读这部大作时,虽然有许多枯燥的地方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但是那些描写维尔杜兰夫人和夏吕斯男爵的文字却千万不能遗漏。这是两个刻画得最淋漓尽致的喜剧人物,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多见的。”

尽管《追忆》有诸多复杂难解之处,但它更是一本生动、幽默的小说,有牵动人心的书中人物,而且能够对你的观察和思考方式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毛姆说:“我宁愿读普鲁斯特读得厌烦,也不愿意读其他作家的作品来解闷。”(《作家笔记》,【英】毛姆/著,陈德志、陈星/译)

1892年,马塞尔·普鲁斯特(左一)与家人度假时的照片

1892年,马塞尔·普鲁斯特(左一)与家人度假时的照片

三、本雅明如何读《追忆》

另一位被普鲁斯特迷住的作家是本雅明。在他的名作《普鲁斯特的形象》中,本雅明给《追忆》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追忆》来自一种不可思议的综合,它把神秘主义者的凝聚力、散文大师的技巧、讽刺家的锋芒、学者的博闻强记和偏执狂的自我意识在一部自传性作品中熔于一炉。诚如常言所说,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建立或者瓦解了某种文体。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特例。但在那些特例中,这一部作品属于最深不可测的一类。它的一切都超越了常规。从结构上看,它既是小说又是自传又是评论。在句法上,它的句子绵延不绝,好似一条语言的尼罗河,它泛滥着,灌溉着真理的国土,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个特例同时也标志着过去几十年里的文学最高成就。这部作品的创作条件是极不健康的:非同一般的疾病,极度的富有,古怪的脾性。在任何一方面这都是不可效仿的生活,然而它却整个变成了典范。我们时代无与伦比的文学成就注定要降生在不可能性的心脏。”

2019年10月7日,普鲁斯特的部分手稿、老版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在少女们身旁》在巴黎佳士得拍卖

2019年10月7日,普鲁斯特的部分手稿、老版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在少女们身旁》在巴黎佳士得拍卖“我们时代无与伦比的文学成就注定要降生在不可能性的心脏”,本雅明对《追忆》如此推崇,但说到普鲁斯特本人,本雅明则无情地批评他是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无足轻重的势利眼,说他“在那些沙龙里度过的日月里,把阿谀的恶习发展到神学高度”。

那么,一个这样的人,又如何完成这个“最深不可测的特例”的呢?本雅明进一步解释道,普鲁斯特是一个潜伏者,一个侦探,在充满好奇心地孜孜不倦地研究人性。趋炎附势的表面之下,普鲁斯特是骄傲的,因为,“他是他创造出来的世界的主人”。

本雅明亦指出,普鲁斯特最重视的是时间的流逝,这流逝内在表现为回忆,外在表现为衰老。写作,正是普鲁斯特对抗时间的方式,并且他确信自己以写作为武器获得了胜利。本雅明以不逊于普鲁斯特的文笔,写下了这样一段令人感触至深甚至眼睛湿润的评论:

“普鲁斯特不可思议地使得整个世界随着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一同衰老,同时又把这个生命过程表现为一个瞬间。那些本来会消退、停滞的事物在这种浓缩状态中化为一道耀眼的闪光,这个瞬间使人重又变得年轻。《追忆》时时刻刻在试图给一个人生整体灌注最彻底的意识。普鲁斯特的方法是展现,而不是反思。他的直觉是:我们谁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各自生活的真正的戏剧。这正是我们衰老的原因。我们脸上的皱褶登记着激情、罪恶和真知灼见的一次次造访,然而我们这些主人却不在家。”(《普鲁斯特的形象》,【德】瓦尔特·本雅明/著,张旭东/译)

本雅明指出了普鲁斯特本人形象和他作品的矛盾之处,也强调了《追忆》的写作重点是时间和流逝和对抗时间。这两点,如果我们阅读的时候多加注意,也会格外有收获的。

四、《追忆》的中译本如何选择

在华语世界,《追忆》目前有一个全译本和四个未完成的译本——其中两个在未来十年或许可以看到完成。

全译本是译林出版社于1990年推出的。十五位译者,可以说是集一时之盛。熟悉法国文学的朋友,看到这十五个名字,可以回顾起几十年来我国的法国文学研究的脉络。这是迄今为止华语世界唯一的全译本。

这个译本不断再版,并于2012年推出了全面修订的七卷本,绛红色封面精装。这也是十年中读者最为熟悉的一个版本。十年之后,2022年,译林出版社又推出再次全面修订的七卷本,这次的装帧是莫兰迪色封面的精装。如果说前一版的绛红色代表着对经典性的强调,那么这个版本的配色,就可以说是致敬意识流、致敬书中的兰花和英国山楂花、致敬欧洲的美好年代了。

2012年,译林出版社对七卷本的《追忆似水年华》做了修订

2012年,译林出版社对七卷本的《追忆似水年华》做了修订

2022年,译林出版社再次对译文做了全新修订,推出《追忆似水年华》珍藏纪念版

2022年,译林出版社再次对译文做了全新修订,推出《追忆似水年华》珍藏纪念版四个未完成的译本,其中两个译本是由当年全译本的译者来承担的。

在全译本所奠定的基础之上,当年十五位译者中的两位,徐和瑾先生和周克希先生,都决定以一己之力重译。

徐和瑾先生的译本出版了前四卷。在他于2015年去世之后,译林出版社经过不懈努力,定下由南京大学张新木教授翻译后三卷。因此,这个译本有望在十年之内补齐,成为一个全译本。

周克希先生的译本,名为《追寻逝去的时光》,出版了一、二、五,共三卷。“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这个书名,曾经引起译者们的争议:到底是翻译成更优美的“追忆似水年华”,还是翻译成更有哲学意味的“寻找失去的时间”?最后定下前者,而周克希本人是后者的支持者。有趣的是,周先生自己动手翻译的时候,也并没有用“寻找失去的时间”这个书名,而是折中后定为“追寻逝去的时光”。此外,周先生还翻译了一套漫画《追寻逝去的时光》。

沈志明先生的译本是一个选本,选了全书中的七段,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年轻译者、傅雷翻译奖得主、南京师范大学教师孔潜女士一力承担的译本,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这个译本引进了法国七星文库注释版,并邀请许钧、余中先、董强、袁筱一四位学者组成“学术顾问团”。孔潜将以十年为期,完成全书七卷的翻译工作。孔潜说:“将十年人生交付给普鲁斯特,交付给《追忆似水年华》,是作为法语译者的理想与生命之约。”一旦完成,这将是中文世界第一个一人独立完成的全译本,无疑值得期待。

以上的五个译本,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五、来自编辑的几个小贴士

1,《追忆》不是侦探小说,不是那种拿起来就强迫你一口气从头读到尾的作品。这是一本花八十页写“玛德莱娜小点心让我想起童年时在莱奥妮姑妈家度过的时光”的、白日梦般的、饶有趣味的作品,而读者也应该放松下来,以闲适而非匆忙的心态去阅读。普鲁斯特在细节上的趣味、对意象的感受力和优美的行文,使得随手翻开一页就读的碎片化阅读成为可能。所以,每天晚上睡前读半个小时,像吃甜品一样慢慢地,一口一口地来,或许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2,《追忆》对于爱情、尤其是对于性嫉妒的描写颇为独到,非常适合打算恋爱、正在恋爱以及失恋了的读者来读。(不过,或许你只有失恋了才有时间来读书……)

对于《追忆》如何疗愈恋人的伤痛,哈罗德·布鲁姆指出:

“我总会想,普鲁斯特确实是医治那些身陷不幸爱情或者迟早如此的恋人们的良医。可惜的是,他的药方也与其他所有疗治爱情的药物一样,只有在病痛——甚至是其纯粹的形式即嫉妒——结束之后才会发挥效用。他提供的是追寻往昔的抚慰,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够接受的。当我们终于知道嫉妒不过是一首淡淡的诗,甚至显露不出它其中深藏着的三四张面孔时,这是一种姗姗来迟的喜悦。”(《西方正典》,【美】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

3,如果你暂时没有时间阅读全书,如果你希望从《追忆》里面读到一个故事,那么推荐你先读第一卷的《斯万之恋》吧。这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也是书中最为完整而微的一个故事,它可以让你了解到《追忆》是一本怎样的书,并让你对自己接下来是否阅读、怎么阅读,作出判断。

六、什么时候开始读?现在吧!

正如《红楼梦》是华语世界中很多人的“一生之书”,很多人在有生之年,多次打开《红楼梦》重温自己熟悉的段落并发现新的珍宝,《追忆》,也是法语世界中很多人的“一生之书”,更是他们在回答“流落荒岛时你选择带哪本书”这个问题时永恒的首选(当然,《追忆》篇幅长也是重要原因)。《追忆》的百科全书性质也让它值得带着问题去阅读。在我翻译过的一本比利时小说里,在上世纪60年代,女主角打算在布鲁塞尔开一家画廊,她和父亲毫不犹豫地找出《追忆》,“从中了解富人的品味和偏好”。

尽管《追忆》有这样那样的理由让人望而生畏,但却有更多的理由召唤你翻开它,开启自己的阅读旅程,在一生中,第一次读,再次阅读。安德烈·莫洛亚说,没有人比普鲁斯特更善于帮助我们在自己身上把握生命从童年到壮年,然后到老年的过程。在每一个年纪读《追忆》,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也会得到不一样的安慰。

今日是普鲁斯特逝世100周年,所以,让我们立刻开始初读《追忆似水年华》吧!开始重读吧!开始再一次重读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