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鱿鱼游戏”第二季:为争老二,先砍自己人一刀

01 抱团“开卷”

眼见储能已触底,业界乐观预期价格将在成本线附近企稳之际,不料“储能老兵”斜刺杀出。

储能集成商浙江博时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博时新能源或博时)在1月10日宣布推出一款“215千瓦时能量立方3.0”储能柜,售价仅为0.499元/Wh。

工商业储能系统,包括电芯、储能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电池管理系统(BMS)和温控系统在内的成本,合计在0.56元/Wh至0.71元/Wh的区间。

如同每一个国内制造业的老故事情节,这一低于成本线至少10%的售价,令全行业瞠目结舌,打响了2025年工商业储能“价格战”第一枪。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用了什么黑科技,该报价几乎等同于“自杀”。

博时新能源此举背后,业内人士认为,有三大关键影响因素:

其一,博时联合恩玖科技、高特电子和瑞浦兰钧,这几家核心供应商组成了紧密协作的共同体。

恩玖科技主要提供储能变流器和能量管理系统EMS;而高特电子在BMS第三方企业中,出货量名列前茅;瑞浦兰钧(0666.HK)则是近年上升势头最猛的储能电池、电芯生产商。

在储能系统组成成本中,电芯占比高达60%。因此可以说,瑞浦兰钧是博时此次大降价行动的幕后推手。

连续四年亏损,但瑞浦兰钧扩产仍急不可待。

1月9日,瑞浦兰钧宣布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建设电池厂,第一期投产后,预计将年产8GWh动力与储能电池及系统以及电池组件。

宁德时代(300750.SZ)在储能电池领域一家独大,但谁是第二,尚未决出胜负。

国内集成商为了分散风险,致力于培养“二供”。因此二线储能电池厂商增量明显,瑞浦兰钧是显著受益者之一。

目前,瑞浦兰钧在储能电池的出货已跻身第四位。如与博时新能源达成有效联盟,或将进一步逼近目前出货量排名老二亿纬锂能(300014.SZ)和老三比亚迪(002594.SZ)的地位。

其二,竞争对手来势汹涌,也迫使博时不得不先发制人。1与16日,同样以BMS起家、国内储能系统出货量位居第二的海博思创(688411.SH)开启IPO申购。

海博思创是博时新能源及其合作伙伴高特电子的强大对手。上市融资后,届时产能释放,形成更具规模的产业协同效应,又将威压“博时联盟”的市场地位。

玩家们谁先上岸,为储能竞争格局带来了莫测的前景。

“博时联盟”抱团取暖、主动出击,正是源于暂居二线的储能企业对市场份额的急切渴望,以及生存困境带来的紧迫压力。

国内盈利远低于国外,储能企业因此出海意愿强烈。

以博时新能源主攻的工商业储能为例,东吴电新估测,2024年欧洲工商储规模达2.5GWh+,预计到2028年规模超19GWh,空间巨大。

从全球市场和国内市场储能系统出货量比较可以发现,除去阳光电源(300274.SZ)、南都电源(300068.SZ)重心在海外,海内外出货量排名靠前的公司多有重合。

这是因为,海外市场门槛较高,行业地位和出货量是系统集成商争取新客户的最好背书。博时新能源率先出招以价换量,也就不难理解。

02 新玩法

由博时新能源挂帅,工商业储能一旦开打价格战,将会加速本已拥挤的行业洗牌。

储能去年的竞争热度,堪比2023年的光伏。2024年,全国新增储能相关注册企业达8.9万家,创下近十年新高。其中,工商储能企业数量同比增长超过100%。

就博时新能源所在的工商业储能而言,国内出货排名靠前的中车株洲所、海博思创和远景储能,分别占据15%、14%和13%左右的份额,彼此相差不大,正处于“抢椅子”阶段。

竞争格局未定之下,博时新能源背后的两大股东——杭实集团和西子洁能(002534.SZ)均颇有实力。

杭实集团旗下杭实产投曾独家投资博时新能源A+轮融资5000万元;西子洁能则在采购、劳务及办公场地租赁等方面为博时提供助力。

“背靠大树”让博时新能源有了充足弹药,试图抢滩登陆。

缺少品牌影响力的企业,抢订单、扩产能,不惜亏损去卷。对他们来说,市场份额比盈利重要。

从2023年年初开始,工商业储能系统的价格也处于快速下降通道中,从1.5元/Wh一路下降到0.6元/Wh。

博时之前,先后有科陆电子(002121.SZ)和成立仅2年的沃橙新能源,分别报出过0.598元/Wh和0.58元/Wh的低价,令业内一时哗然。

现在博时又开发出了新玩法——“抱团卷”。

小团体联盟,先杀低价扩大市场规模,再通过规模效应“合纵连横”降低成本。这一模式,或成为宁德时代之下的储能厂商生存之道。

成立小团体联盟,扩大影响力之外,还可保证整条供应链安全。在价格上达成一致、抢占市场,将成为团体共同的宗旨。

但与光伏组件不同,储能“价格战”,并非是纯粹的同质化竞争。

比如,工商业储能对安全的要求远高于光伏。

光伏系统的火灾多由电气短路或逆变器故障引起,相对容易控制和扑灭。而工商业储能系统通常使用大量的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热失控,从而引发大规模火灾。

如同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所说,“作为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储能一个环节的故障,不仅牵扯到生命财产的安全,还会连锁引发一系列公共设施的停摆。一次事故,将带来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

降低价格的同时,还能保障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并非易事。设备品质的良莠不齐,售后及运营问题,是投资商和业主心中的隐忧。

“一分价钱一分货”在储能表现尤为明显。

用低质量材料的储能电池,其循环寿命可能比高质量材料的电池缩短30%以上。同样,BMS(电池管理系统)如无法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算法,将导致监测不够准确,无法及时发现电池的异常情况。

尤其是当客户作业地点交通不便(如海岛),响应维修的时间就更长。

在技术性能一致前提下,若储能柜报价低于成本,质量安全问题难免令人心生疑虑。

0.499元/Wh,会否被争相跟进、乃至成为“起步价”?还要看业内同行的“胆色”与魄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