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书画家风采(二)一身浩然之气挥洒于纸间—谢道勇书法艺术

书如其人,儒雅隽永

古人云:“正书法者,可以正人心也”。初见谢道勇先生,感染于其儒雅淳厚的气质,品茗畅聊半晌,惊愕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无论唐诗宋词或骈文汉赋,先生都烂熟于心,心之所发,蕴之为情,动之为书。灵魂与历史的撞击,心灵与文化的共鸣,他已将毕生所学揉进骨血,厚积薄发于其书法之间。接触谢道勇先生愈久愈发见其温文平和之性,就如先生的书法庄穆劲秀,一身浩然正气挥洒于纸间。

谢道勇先生书法上承二王的遗轨,参以六朝北派书风,清新雅健,结字妍正,平和静谧,疏瘦隽逸,秀美见长。如先生的楷书《厚德载物》、《天道酬勤》、《秋水长天》字体刚正、紧凑,力度饱满,竖钩收笔内敛而含蓄,重心平稳,给人一种安静端庄的感觉。《念奴娇·赤壁怀古》,先生做此文时,心中对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和英雄豪杰辈出无限感慨,抚今追昔,有一种宇宙之邈的历史感怀。此情蕴之胸间,挥洒于笔端。“大江东去”呈现的大开大阖,令人精神为之一震,刚中有柔,洒脱中又有所蕴藉,豪放而不失风情。再如《山居秋暝》的意气风发,生气勃然。“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首短短的诗歌,作者用浓墨重笔描绘出雨后山林清新无邪的姿态,放眼望去,一片鲜明清透,纸上洁净如洗。见书如见画,见诗如见人,正是如此。而先生的隶书更是有味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幅对联写得干净沉稳,凝重而不板滞,笔画修长亦不纤弱。明秀挺拔,筋骨强健,血肉丰满。犹如其人旷达中不失刚毅,意气凛然。而《福寿康宁》四字温润古雅,藏露得宜,表达的是一种和谐,作者此时的心情带着淡淡的喜悦,怀着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恩,将其本身从容安详的心态带入了这幅字中,彰显出道勇先生心灵澄净,心胸豁达之性。其书风涓涓雅逸与道勇先生做人治艺的高雅闲逸相得益彰;其下笔的挺拔明秀也映衬出先生处事的刚直正义。

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而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这是关系到作者的气质书风能不能脱俗和获得更高成就的问题。因此,只是在笔法与结构上的追求是远远不够的。一位有所作为的书法家总是注重自身的学识素养和胸襟气质,总是注意陶冶自己的心灵,开拓自己的视野,把自己的情操融入笔端,在书法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正如道勇先生不经意间就把传统和创新、技巧和意境、妍美和质朴等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人品与书品的统一。

拙中见奇,自成一格

一切艺术都离不开作者的人格与个性,而谢道勇先生的创作也是十分注意融汇自身风格的独立创作。

谢道勇先生所书虽不及苏东坡旷达豪放之势或祝允明潇洒之气,但却融汇了邓石如的朴质敦厚,王羲之的雅逸风致、颜真卿的刚毅正直和先生的个性智慧积淀。李太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底下任何上好的艺术,都有一个从自然到刻意,再从刻意回归到自然的过程。铅华洗尽始见金,谢道勇先生的艺术之路也经历了这一漫长磨砺的过程。如今他的书法呈现一种童真的拙趣,古朴真率。尤其是先生的《匠心独运》这幅字,浑厚稳重。起笔钝拙,裹锋用笔,线条中锋紧敛,总体圆润可人,起收笔处的婉曲隐逸,化凌厉为蕴藉,最终归于安详平和。

道勇先生的书法作品,用笔含蓄,蕴含着隐秀美,转折泯灭锋颖,藏巧于拙。这种稚拙表现在先生对自然的回归,不仅从书法方面,更在精神层面中坚持以自然为美,追求质朴古拙的心灵境界。道勇先生在随意地挥毫泼墨之间,自然体现出的一种意境,一种独特的生命气息,是要用心去感受,作者笔下的宁静与壮阔,恬淡兼激情。一首《归去来兮》道勇先生挥洒得行云流水,不激不厉,气血文静洁雅。一词终了,将诗人那种回归乡田的淡泊之情化为天上流云,山中野鹤,作者的童真之心、自然之趣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也许一幅好的书法可以体现中华五千年来气势恢宏的的文化,但是这种博大的文化却不是一两副作品就能涵盖参透的,谢道勇先生也是进行了漫长的文化苦旅,在一枝一叶中细细品味世间精髓,不断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与洗礼,然后才能使其自身在艺术和生活道路上走向充实、博大与升华。

谢道勇书法作品欣赏

谢道勇书法作品欣赏

谢道勇书法作品欣赏

谢道勇书法作品欣赏

谢道勇书法作品欣赏

谢道勇:福建省委督察室原主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传习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文/李靖)

【本文作者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艺术顾问、福建省雕刻艺术家顾问、福建省传习书画院执行院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