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水缸

旧时苏州人,一向将缸甏用作贮存的主要容器。

苏州古城,在经历千年的时代变迁之后,仍有许多古老的建筑保存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究其根源,与古人重视防火也有很大关系。俗话说:水淹一半,火烧全无。历史也无数次证明,火灾与兵燹对古建筑的破坏是最大的,像苏州景德路上的城隍庙大殿、玄妙观弥罗宝阁等知名的古建筑,都是毁于火灾。所以,古时苏州人在建筑的选址、建造、使用过程中,始终渗透了防患于未“燃”的救火观念。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这是苏州街巷的基本格局。民居临河而筑,除了生活用水、水巷运输方便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防火需要,因为古代民居的灭火,主要是靠水。古时深宅大院,门厅、轿厅、大厅、厢房、阁楼等梁架、门窗均为木结构,一旦失火,没有一定的水源是不行的。为了防火需要,有的屋主人甚至还专门开一条小河引水到门前,这样既可泊船又可灭火,可谓一举两得。一般还都将厨房与柴房间建在后门临河码头旁,厨房使用明火,一旦失火,可通过码头取水扑救,又快又近。那些不临河而筑的民居,则采用挖井挖池的办法,来解决水源问题。所以苏州人家的大宅院中,一般都有水井水池。而更多的人家,则是在天井宅院中,安放一只大水缸,用来积水救火。河——井——池——缸,古时苏州民居,有一个随处可取水的救火系统。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苏州老宅里那庞大的“七石缸”。旧时苏州人,一向将缸甏用作贮存的主要容器。缸与甏都是圆形的粗陶容器,大小不等。小缸大都作为厨房里的盛器,如酱缸、盐钵头之类。大一些的缸,通常用来储水、存粮或酿酒、腌菜,都是口大底小,有“三石缸”、“七石缸”等。那七石缸,上大下小呈抛物线状慢慢收拢,可盛七石水,故名“七石缸”。这缸放在天井里蛮大,但放到宅屋外面,就不显得大了。儿时大人经常说我是“七石缸,门里大”,意思是我只能在家里称“大好佬”,到了外面就易被人欺侮,就像七石缸一样。柯继承老师还专门撰写过一篇关于“七石缸”的文章,诠释了“七石缸、门里大”这句苏州俗语的来历及引申意义。柯老师认为,作为陶器中的巨无霸——七石缸,放在人家的门里厢,会显得十分庞大,但搬出门却未必是最大,故常被用来形容某些人是“屋里大好佬”。肚皮膨大的七石缸,四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应该见过。缸的口径有一米五左右,确是抬不进一般人家的门的,但把它侧过身来,仍是可滚着搬进门去的。但装上东西后,看样子就无法抬出了,这是一种状态。另一种是对比手法,将事物的两个方面相对比较而言:这缸放在天井里蛮大,但放到宅屋外面,譬如河边上,就不见得大了。

在苏州没自来水前,人们饮用的是河水、井水或天落水。老宅人家屋檐下、天井里,常可看到有两三只七石缸,在雨水降落时蓄集雨水。儿时记忆中,那接水的工具是用白铁槽横挂在屋檐下,半圆形的切面朝上,恰好对着屋檐的落水处。白铁槽有一斜度,雨水通过瓦屋的凹槽流入白铁槽,沿着白铁槽泻落到七石缸内。倘若天旱缸内水少,总有人从井里挑水来将它注满。孩子们有时喜欢把此缸当作游戏的场所,或在缸边互相浇水戏耍;或用废纸折成小船,以手推波助澜,直至招来大人的呵斥为止。

为了使七石缸在庭院中有个好地位,苏州人给它取了个好口彩——“有财有势(苏州话中“势”与“水”同音)”;为其有观赏性,屋主人会在缸内种上荷花、养起金鱼;有的人家平时会用七石缸来积存天落水,天落水不沾泥土的腥味,没有地表水的咸气,取天落水来泡茶,是苏州人家做得最风雅的一件事。天井庭院里摆上这样的大缸,既美观实用,又寓意吉祥。在传统木结构老宅出现火情时,其存水也仍有着应急的关键作用。所以苏州人家也称其为“太平水缸”。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