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湖南教育扶贫报告㊱|让易地搬迁学生阳光成长

原标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湖南教育扶贫报告㊱|让易地搬迁学生阳光成长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董以良 通讯员 张燕

“大家看向婷婷(化名)画的方老师,齐齐的刘海,和蔼的笑容,是不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10月26日下午,吉首市乾元小学五年级5班的美术课上,进行了一次“我的漫画老师”绘画比赛,向婷婷的作品再一次被老师拿上讲台展示。虽然在美术课上被表扬已是常事,但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夸赞,向婷婷依旧开心不已。

▲向婷婷在画“我的漫画老师”

与班上很多同学相比,向婷婷的家庭有些特殊。5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后她一直跟随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生活在有着“吉首的西伯利亚”之称的丹青镇锦坪村,村里一座常年漏雨、冬季漏风的木房子便是他们一家的安身之所。

2017年,在精准扶贫的帮助下,向婷婷一家住进了吉首市经开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新房子宽敞漂亮,不漏雨不漏风,免费入住。”最让向婷婷奶奶开心的是孙女顺利转入了附近的新学校,“不用交学费、不用交生活费,每学期学校补助750元,孩子上学我们再也不用发愁了。”

“向婷婷的爷爷奶奶因病无法参与劳动,除了政府补助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非常困难,学校便为她减免了生活费,每天可以在食堂免费吃中饭。”学校资助中心负责人陈磊告诉记者,2017年9月正式办学后,乾元小学共接收了120余名易地搬迁学生,除了享受到免学杂费和助学补助等教育扶贫政策外,学校每年还特意为向婷婷这样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减免生活费,为他们免除后顾之忧。

进入乾元小学3年,向婷婷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帮助下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刚转过来时我只会说苗话,大家都说普通话,当时觉得周围很陌生,非常害怕。”如今,向婷婷能用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和记者大方交流。

和向婷婷一样,通过易地搬迁住进新房、就读新学校的还有吉首市第五小学四年级7班的龙佳琪(化名)。龙佳琪来自矮寨镇金叶村,以前上学需要步行30分钟,每天还要从家里带午饭。搬入水畔铭城扶贫安置小区后,她的上学路越走越幸福,“现在上学走路只要5分钟。学校食堂的午饭热乎乎的,可好吃了。”

“我们学校是吉首市接收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就读人数最多的学校,2018年9月以来陆续接收了近400名易地搬迁学生。”校长杨伟介绍,学校特意为他们开设了“绿色通道”,凡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100%接收,优先入学无障碍。

“刚进入城区学校,这些孩子面对新环境容易因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不同出现师生交往、群体融入、心理适应性等问题。”杨伟说,学校就此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进城受教育适应性问题研究》课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大量走访,从环境适应、学业适应、关系适应和心理行为适应等方面对易地搬迁学生和家长进行调研,调查一结束,“易地搬迁学生一对一帮扶手册”便建立起来。

“上门走访,送作业本,送课外书,重点是学习辅导,与学生结对,引导学生改善学习习惯,指导作业,疑难解答。”学校班主任周小兰说,学校还开展了课后服务,老师和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时间,每个易地搬迁学生能够免费享受老师的专业辅导。

四年级7班的苏晨(化名)就是受益者之一。

因父亲去世、家庭贫困,2018年转入吉首市第五小学就读时,苏晨性格胆小内向、学习也跟不上。苏妈妈因为工作早出晚归,对于孩子的学习辅导有心无力,有时候,苏晨的家庭作业都无法按时按质完成。学校实施的一对一帮扶和课后辅导解了苏妈妈的难题,“现在,孩子进步很快,老师天天表扬她上课积极,作业完成得工整漂亮。”

吉首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文茗一告诉记者,为护好这些孩子的上学路,该局积极开辟“绿色通道”,优先确保易地搬迁学生入学,同时精准落实教育扶贫优惠政策,做到应助尽助。各学校也积极制定相应方案,用心守护这些从大山走出来的孩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