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

老子《道德经》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意】

为学,知识欲望就不断地增加,虚伪诡诈、忧愁烦恼也就随之而不断地增加;为道,知识欲望就不断地减少,虚伪诡诈、忧愁烦恼也就随之而不断地减少。

减少而又减少,把知识欲望减损尽了,没有了“为”的意念,最后便达到无为的境地。

无为的结果,万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所以可以说是无所不为。

【解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益”和“损”是相反的词。“益”是增加的意思,“损”是减少的意思,都是对于知识欲望等而言。

知识欲望增加,虚伪诡诈、忧愁烦恼也随之而增加,所以老子反对“为学”。

第二十章说:“绝学无忧。”第六十四章说:“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就是证明,和儒家主张“为学”完全不同。

至于“为道”则不然,“为道”则能日减知识欲望,最后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为道”的目的,损之又损,知识欲望损尽,“为”的动机已去,自然达到“无为”的境地。

“无不为”是“无为”的效用。因为“无为”,则万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所以其效用是“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治理的意思,和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的“取”字意思相同。

“取天下”,就是治理天下。“常以无事”,《帛书老子》隶本作“常无事”,没有“以”字,意思更为清楚。“无事”就是上文的“无为”,“有事”就是有为。

【说明】

本章旨在说明“无为”的重要性。要想达到无为的目的,首先要损知去欲,而不能靠“为学”,“为学”只能增知添欲,不仅不能达到“无为”,还要虚伪百出、忧烦丛生。

只有损之又损,内心既清既虚,外在自然无为无事了。

声明:图文整理自网络,版权归版权方所有。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非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以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