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经常听到糖友对于降血糖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血糖不能高,降得越低越好;另一种是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好就行,平常的血糖管它波动到多少?
这两种控糖观点对吗?下面一起与圈圈来寻找真相!
血糖降得太低有何危害
有很多糖友都是比较担心高血糖,所以在降糖时一味的追求低。经常出现低血糖,还认为是自己的血糖控制得好。
其实并不然,低血糖的危害比高血糖更厉害,特别是老年人与小孩,轻者表现为心慌、出汗、头晕、瘫软无力,重者会严重损害中枢神经,导致意识障碍、昏迷乃至死亡。
而且,低血糖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如心梗、脑血栓等)。另外,长期慢性低血糖,还会导致智力障碍甚至痴呆(特别是老年人)。
所以不宜将血糖降得过低,也不宜降得过快,否则会增加低血糖及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在最新版的ADA糖尿病诊疗标准中新增了相关低血糖风险因素的表格,由此可以看出低血糖受重视的程度!
降糖求的是平稳
降血糖应以平稳为佳,血糖降太快,往往造成血糖大幅波动,波动性高血糖对糖友影响更大。
波动性高血糖的危害源于高血糖和波动性两个方面。其中高血糖是个慢性持续的过程,对糖尿病的危害众所周知;波动性指急性血糖升高,对机体是个急性的“应激”事件。
目前研究表明,迅速升高餐后血糖可通过对胰岛β细胞的直接毒性,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使蛋白质渗出增加,导致微血管病变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大血管并发症等。
与稳态高血糖相比,血糖波动更易损伤内皮细胞,引起氧化应激反应。特别对老年人来说,血糖波动大还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生率与死亡率。
即使血糖不是很高,但血糖波动大,同样会导致并发症。因为血糖波动大,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促发血管性并发症,还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此外,血糖波动还加速大脑老化,影响老年糖友的认知能力。 所以有糖友会出现这种情况:即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好了,如果血糖波动较大,还是可能出现并发症。
因此,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一定要降低血糖的波动性,否则,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状况。
血糖波动,判断有据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糖值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在高峰与低谷之间波动,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是人体为适应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
正常人群血糖通常为3.9~7.8mmol/L。在进餐后10分钟左右,血糖开始上升,1小时左右达到高峰,2~3小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
全天血糖最高点多见于早餐后1小时。凌晨2:00~3:00胃肠道已没有含有热量的食物,而且体内分泌的各种升糖激素又都处于低水平,所以血糖跌到低谷。
黎明期间因升糖激素的分泌,同时肝脏平日储存的葡萄糖被输送到血液里,又形成一个小的血糖高峰。
正常人1天内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2~3mmol/L,每天波动5次。每天与每天之间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一般在0.8mmol/L以内。
因为胰岛功能的下降,或者对胰岛素不敏感,再加上饮食、运动、药物等因素的影响,糖友的血糖波动幅度比正常人大。
什么情况才是波动大呢?即一天内血糖波动可达6mmol/L,每天的平均血糖波动可达2mmol/L。
如何避免血糖波动大
1、饮食方面
每天保证饮食定时定量,保证总热量不超标。在种类选择上尽量杂,宜选择升糖能力较弱的食物,如低脂肪饮食;宜食用粗杂粮,少食用精细粮;粥类少食为宜。
2、运动方面
运动安排在餐后半小时进行,以中等强度的运动为宜,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不要空腹运动,注意预防运动引起低血糖的风险。
运动后最好监测血糖,如血糖<5mmol/ L,可进食少许苏打饼干、水果等(圈圈推荐平台糖友商城的无蔗糖、粗粮高纤维饼干)
3、药物方面
可选择减少空腹血糖波动的药物,如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等),减轻餐后血糖波动的药物,口服类的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其中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既能降低餐后高血糖,又能避免下一餐餐前低血糖。胰岛素泵的使用也有助于减少血糖波动。
最后,要为自己设定一个适宜的控糖目标,更能让血糖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