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號|站在大湾区的潮头,落后的香港科创如何后来居上?

凤凰网原创|有科创优势却落后周围20年?香港立法会议员邱达根解析背后原因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核心提要:

1.过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一直很稳固,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导致更多社会资源、人才资金等向更容易看到收益的金融行业倾斜,不利于香港的科创发展。此外,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的20多年间,特区政府在科研经费上的投入不足,GDP占比不到1%,与韩国、新加坡、深圳等周边国家和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所以在科创方面,香港未有太多突出表现。

2.不过,香港的优势在于有充足的人才和资金,以及相对完善的立法。只要特区政府推动,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蓝图和相关政策,为科研领域提供更多经费和其他服务支持。既能留住本地的科技人才,也能吸引更多国际人才来港。同时,随着北部都会区的建成,科研用地紧张的问题也将得到改善,为香港建成科创中心创造良好条件。

3.在大湾区的发展中,香港与深圳的合作可以更深入,充分互补。比如一些高精端的制造放在香港完成,而其他生产链配套则放在深圳去落地,从而把一条完整的生产链保留在大湾区。在未来25年间,通过类似的合作,可以在生命科技、大数据、金融科技等行业,打造更多像“大疆”这样的企业,把港深建设成亚洲“硅谷”。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香港號》,我是陈笺。今年7月1日,将迎来香港回归25周年的庆典,李家超先生将带领新一届特区政府团队宣誓就职。在这个新起点,香港北部都会区将打造成暨国际金融中心之外的又一个中心——创科中心。在创科的发展方面,香港有哪些优势?北部都会区的蓝图和当年“科学园”、“数码港”有何不同?香港在大湾区的创科发展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香港號》香港回归25周年系列专访,请香港资讯科技联会会长、立法会议员邱达根先生一起聊聊。

香港发展创科的优势在哪 为何没用好这些优势?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邱先生,你好!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的大日子。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香港提出要建成创科中心,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邱达根:香港有很多天然的优势,但是现在就发展创科来说,我们还是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很多朋友会说香港起步算是比较晚的,之前是金融和其他几个板块的发展较为成熟。

说实在的,2015年,我们才成立创新及科技局。之后,政府投入了很多资源。现在香港也有了一些成就,比如说,这几年我们有十多家独角兽出现。香港在创科方面投入资源,确实是有多方面的益处:我们出现的独角兽,有些是从事科研的,有些是从应用方面走出来的。应用方面,香港有很多成熟的行业,比如说金融科技、医疗等,其中也出现一些优秀的企业;另外人才方面,香港吸引了很多国际人才,大学也培训了很多优秀人才。所以,我感觉香港拥有推动科技发展的一些天然资源。

▎香港科学园高锟会议中心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97、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亚洲主要的国家都不约而同提出,要发展高科技,以此来带动经济。韩国2003年就宣布“第二次科技立国”,现在他们在半导体等领域,已经走在国际领先行列;新加坡也建了科技城,很多知名企业也落户于此。回首千禧年之后的20年,虽具备你刚才提出的这些优势,但是跟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香港的科技发展似乎还是慢了一点。虽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很稳固,人才资金都有。但是,香港在科研方面的投资不到整个GDP的1%。无论日本、韩国、新加坡,甚至我们隔壁的城市深圳都是四五倍之多的投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邱达根:没错,你说得很对。主要问题是之前香港的金融发展得太好,金融作为最主要行业,得到了更多关注,政府投入、人才涌入也更多。比如,过去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想进投资银行,从事金融业工作。这确实影响了香港整体的发展,但还是需要特区政府有比较长远的规划蓝图。

科技需要长期投入,政府的带头作用非常重要。政府必须从策略、投资、方向等都要有一些很好的规划,市场才能跟着走。以前香港还是倾向于一个“不干预”的政策:金融发展得好,就让其继续发展,而其它新行业必须要政府牵头。之前这方面可能是弱了一点。

过去五年,香港特区政府投了1500亿港币到科技领域。其中花在科研上的比例,据我测算大概在1/3。去年我们科研经费已经达到GDP占比最高,也就是0.99%,跟周边其他城市4~5%的水平相比还是差距较大。

所以,我们要发展核心科技上游的基础研发,最重要的还是政府投入研发经费,带动人才进入。我在立法会也多次提出,要求特区政府,特别是我们新一届政府,在研发方面必须要投入更多资金,更多资源。同时,跟大湾区也要有更多合作,才能把优秀人才引进到香港。或者说,本地培养的人才会选择留在香港发展。这个研发资金是需要我们大力推动的。

“科学园”、“数码港”空间饱和 北部都会区应尽早规划产业链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在香港,“ 科学园”、“数码港”都是当时科技兴港的产物。现在,北部都会区要发展成“创科中心”,这是一个新的定位。而且,它将会是和“国际金融中心”并驾齐驱的又一个中心建设,要成为双引擎。你觉得这次北部都会区的建设,跟以往有何不同?将带来怎样的新契机?政府在提出这个宏伟构想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政策配套?

邱达根:这非常非常重要,香港现在主要有“数码港”和“科学园”,大概有一半的创新创业公司在这两个园区里。但这两个园区最早是董建华先生担任特首的时候提出的,其实也经过了20年的历程,才算把它成熟地发展起来。这20年,它们对我们这一代创新创业的企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快满了。

其实,数码港的租用率一直在90%以上,非常满。现在创新企业、初创团队要申请进入,4~5家公司可能只有1家能成功。科学园也是一样,都到了一个租务非常繁忙的阶段。

两个园区加起来其实也就几十万平米,用内地的标准来说,地方不算很大,满足我们这些初创企业还是可以的。但之后若要发展有生产性的生命科技医疗方面,一些比较大的科研机构,或者工业4.0里会有一些高精尖的产业。那么,现在的数码港和科学园是满足不了的。

香港以前没有土地资源可以把这些企业留住,现在,北部都会区对香港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我们后续要发展生命科技。

北部都会区的用地非常重要,而且规划可以比从前更灵活一点。我认为从最早的设计阶段,就可以为我们想吸引到港的这些国际企业保留地块。而且,那里紧贴深圳,我们跟深圳可以有更多合作。比如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一些高精端的制造落在香港进行工业生产,而其它生产链配套放在深圳,从而把一条更完整的生产链保留在大湾区。

▎图为紧邻深圳的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我记得20年前,你就推动香港跟内地之间的软件发展合作,包括做论坛等等。作为一名行业的专业人士、投资人,如今你为何会选择成为一名立法会议员?你的考量是什么?

邱达根:这几个月下来,我感觉立法会里很多同事跟我有一样的想法:在完善选举制度后,大家都认为,以前立法会里的很多争拗,或者说一些比较耗时的讨论,可以迎接新局面;之前我们在制度上的限制,立法上的拖延,都可以抛诸脑后了。

对我个人而言,这二十几年来,我认为现在是最好的机会,去修补很多以前的漏洞,或者说法律上的改革。我参与推动两地科技界的合作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以前也有包括立法会在内的很多不同原因,进展不是很顺畅。现在自己有机会参与立法会,这几年去做好推动,把基础打得更牢固。

如今香港要发展成为科创中心,看见了一点苗头,这几年有一些基础工作做得很好。未来能不能从立法上,从两地政策上,用更优势互补的方法去推动。作为立法会议员,能参与推动过程,帮香港真正建成国际科创中心,我感觉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元宇宙”的真正难题:道德与法规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国际金融中心,早已成为中国香港的城市名片。既是经验,又可能是一种包袱,大家没能在创新方面去多下工夫。业界虽然在推动,但与周边的国家或城市相比有一定距离。科技的发展是非常快的,20年前,我们还在讨论香港与内地在软件方面的合作,现在已经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甚至是元宇宙了。在下一个20年,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中的香港,如何在亚洲范围实现弯道超车?在元宇宙的领域,香港会不会参与更多?

邱达根:元宇宙是现在非常热的话题。我们的科技论坛天天都是关注元宇宙、虚拟资产如NFT(非同质化代币)等等。其实香港现在也有独角兽,应该说是国际上,也算是在这个领域里做得非常好、非常大的一家独角兽。这方面,香港确实有一定的天然资源和人才,也是香港很多人在关注的话题。

我认为元宇宙现在只是很初级的阶段,到底后面会如何发展,还会有很多不同的演变。我个人绝对是支持更多香港人去元宇宙的空间里开发的,但也希望看到更多在技术上游、开发层面去参与元宇宙的市场,而不是简单地在里面卖一些内容。

最近我们也会参与一些不同的论坛,很多其他行业的人也投身元宇宙,包括一些做媒体的、做文化产业的以及做金融的。这绝对是好事,我感觉有更多人的参与,我们也能引进更多高端的技术人才去开发元宇宙。

▎图为电影《头号玩家》剧照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元宇宙,大家知道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里面到底科技含量有多少,商机又有多少?如何让它从一个理想层面真正落地?香港在商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挺完善,但在新科技的推动发展中,法律是否跟得上?在鼓励创新和保障安全之间,怎样取得一个平衡?

邱达根:其实这方面一直在摸索,我跟政府很多部门都在讨论。但是,元宇宙也好,虚拟资产也好,它的核心技术还是区块链。区块链是国家一直大力去推动的。我感觉区块链是上游核心技术。

我们怎么培养“区块链”人才?如何让这些人才保持国际顶尖水平?这一块是我们作为议员或者说特区政府需要考虑的。

元宇宙发展过程中还涉及到一些道德问题,我们都要清楚如何去做,是否需要立法,如果立法怎么去推动行业的发展?我们立法肯定是让行业更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比如说,美国最近也提出要考察CBDC(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我们国家比它早很多,但确实美国也在考虑这一端了。关于虚拟资产,国际上的潮流,法律到底会怎么走?香港我们各个部门也是很关注的,我们更希望推动立法,让行业从业者能更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除了推动,特区政府也有 “监察”的身份。一个市场,让更多的人可以来参与。

把港深打造成亚洲“硅谷” 特区政府要“主动出击”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我们说到创新科技,就会想到美国的硅谷,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型。大学毕业人才、研发项目、资本投入,甚者对接市场,形成了一条龙。有人说北部都会区加上深圳,我们就可以成为亚洲的硅谷。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发挥优势,把握机遇,比如政府主导建设北部都会区,业界如何介入?在大湾区发展中,香港可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邱达根:你刚才提到的几块都要做。北部那里,我认为特区政府应该主动出击,把一些大型产业引进香港。

刚才提到了香港有很多资源,人才资源其实也不少,因为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大学。但是这些产业里,有没有足够的工种让他们去发挥?所以,我们一直在推动政府去提供创投基金,来引进国际企业,或者内地的高精端企业来港。

最近在刚通过的立法会,财政司司长提出了另外100亿由政府拨款的科技资金,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我们现在有地了,政府也能投钱,有助于把这些优质企业留在香港。产业方面,刚才提到了,政府提供清晰的法律法规。香港还是很开放的,企业自己竞争,自己发展。

▎2020年2月7日,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温维佳在实验室内展示新研制的全球最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检测仪

还有一项政府要参与去做的,就是如何把优秀人才留在香港。内地出台很多不同的鼓励政策,比如说法律、税务方面,以及住房保障和学校资源,为尖端人才提供配套服务。香港能不能也提供这些,需要特区政府后续讨论,出台更多相关政策,把国际人才吸引来港。

展望未来25年 港深强化合作孵化更多“大疆”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回顾香港,过去我们也有一些好的项目,像大疆无人机等,就是在香港研发,最终在深圳落地。作为业界资深的专业人士和立法会议员,在香港“一国两制”50年不变的下半场刚起步时,你在创科领域的预期是什么样的?

邱达根:我希望刚才说的都能做到,更重要的是我们跟大湾区的互补能做得更好。香港地方还是小,人口不算很多。科技领域这么宽,我们不能什么都做,只能做其中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还需要跟其他城市去更多合作,特别是深圳。

你刚才提到的“大疆”,是港深合作一个成功的结晶。未来的25年,我希望在刚才提到的几个产业,包括生命科技、大数据、金融科技等等,我们都能做出3~5家像大疆这样的企业,既是香港未来核心产业发展的建设,也是国家发展的有力支撑。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要实现这个愿景,我们如何运用优势,又还欠缺什么?

邱达根:我希望香港特区政府能制定一个很清晰的蓝图,未来的10年、15年、20年,香港科技到底要怎么发展,政府如何提供支持?要让国际上的人才都看见,这就是香港未来的愿景,他们可以一起来参与,政府有清晰明确的扶持政策。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现在香港社会中,你觉得年轻人参与创科的氛围如何?

邱达根:我感觉现在好很多了。20年前我们做活动的时候,跟大家说香港发展高科技,其实很多来参与的人,他(她)脑袋里还是打了个问号。但是现在讲科创,大家都感觉做科企的创始人很酷,这是一个很好的产业。

大学里很多高端人才毕业以后也会考虑科技行业,而不是单纯地想到去金融了。跟10年前、20年前相比确实改观不少,我感觉现在情况很好,让我们一步步往高处走。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好的,非常谢谢邱议员,从各方面讲述了香港发展创科的优势,以及前20年业界虽然很努力,但是,由于特区政府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多,GDP占比始终低于1%,比起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香港发展得慢了一些。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北部都会区稳步建设,香港和深圳大湾区之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香港打造创科中心的最佳时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