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要硬对“软钉子”

凤凰网山西报道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作风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其成效关乎党的形象与执政根基。当前,一些显性问题得到有力整治,但“软钉子”式作风顽疾悄然滋生,成为侵蚀政治生态的隐性腐蚀剂,其危害不容小觑。

所谓“软钉子”,即表面态度“温和”而实际行为“坚硬”的作风痼疾。它以“程序正当”为盾牌,行“推诿塞责”之实;披“研究研究”外衣,掩“久拖不决”本质;借“原则规定”之名,拒“担当作为”之实,这种作风以“软”示人,却暗藏“硬”的梗阻,使群众诉求如拳击棉絮,无处着力;让中央部署若遇无形壁垒,难以落地生根。

“软钉子”危害之深,首在它蚕食民心。 党员干部的作风,是群众评判党的最直接标尺,“软钉子”使群众办事遭遇“微笑服务”后的“寸步难行”,感受“态度诚恳”下的“百般推脱”。这种“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体验,比冷硬的“门难进、脸难看”更易消解信任,积累失望,悄然割裂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纽带。

其害之二,在于它消解治理效能。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高效协同的执行力,而“软钉子”现象正是治理链条上的“中梗阻”。面对改革发展难题,若遇“软钉子”,则“规划图”易成“墙上画”,“任务书”难变“成绩单”。这种作风在无形中空耗政策红利,阻滞发展步伐,使宏伟蓝图在落实末端失速变形。

更深层危害,在于它滋养政治生态的“亚健康”。 “软钉子”本质是担当精神的缺位和斗争意志的衰退,若任其蔓延,将形成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干事才少犯错”的消极氛围,久而久之,队伍锐气必然消磨,实干者可能寒心,投机者或有机可乘,最终污染一方政治生态,动摇党的执政能力根基。

“软钉子”虽“软”,其害尤烈。拔除这隐形之钉,需施以硬手段。

思想引领是“破钉”之基。须持续深化党性教育,筑牢宗旨意识,让“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与“事不避难”的担当精神融入血脉,使党员干部从思想深处拒斥“软钉子”行为。

制度约束是“断钉”之刃。要织密织牢制度笼子,尤其细化优化责任清单与办事流程,压缩模糊地带和推诿空间,让“软钉子”无处生根,让“踢皮球”者无处遁形。

监督问责是“拔钉”之锤。必须强化监督执纪力度,将“软钉子”表现纳入作风评议和干部考核重要指标,对热衷此道者严肃问责,对造成严重后果者坚决查处,形成强大震慑力,使“软钉子”真正成为不敢碰的高压线。

“软钉子”之弊,非一日之寒;破“软钉子”之功,须久久为功。它考验着全面从严治党的韧性与深度,检验着刀刃向内的决心与智慧。唯有将“当下改”与“长久立”紧密结合,既以雷霆之势打掉那些阻碍发展、寒了民心的“软钉子”,更以制度之“硬”保障作风之“实”,以思想之“坚”涵养担当之“勇”,才能真正筑起坚不可摧的作风长城。(王鑫 通讯员:李泽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