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可怕关税

纳粹政府试图将德国人从全球化的世界秩序中“解放”出来,结果却导致国民经济陷入倒退。

作者:Timothy W. Ryback

1933 年 2 月 10 日,希特勒在柏林体育宫发表演讲,暗示他的关税将恢复德国的荣誉和骄傲。 (Ullstein Bild / Getty )

1933 年 2 月 10 日,希特勒在柏林体育宫发表演讲,暗示他的关税将恢复德国的荣誉和骄傲。 (Ullstein Bild / Getty )

2025年4月20日

几乎从阿道夫·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的那一刻起,关税就成为其政府经济议程的首要任务。1933 年 2 月 1 日星期三,即希特勒就任总理仅 48 小时后,希特勒的经济部长阿尔弗雷德·胡根贝格宣布,“必须满足农业部门对提高关税的要求,同时防止对工业造成损害”。外交部长康斯坦丁·冯·诺伊拉特对从奥地利进口的木材以及与俄罗斯达成的价值 2 亿德国马克的贸易协定感到担忧。由于几项贸易协定即将到期,希特勒的财政部长约翰·路德维希·施未林·冯·克罗西克伯爵坚持认为需要“立即做出决定”。希特勒告诉内阁,他只有一项优先事项——避免在 3 月 5 日国会选举前出现“不可接受的骚乱”,他认为这场选举是他继续掌权的关键。

希特勒对财务问题可以说是缺乏自信,有时甚至到了犯法的地步。他欠了40万德国马克的税款。他对经济学的理解非常原始。“只有你想要通货膨胀,才会有通货膨胀,”希特勒曾说。“通货膨胀是缺乏纪律的结果。我会确保物价保持稳定。我有我的冲锋队(SA)来做这件事。”(冲锋队,即褐衫军,是最初的纳粹党准军事组织。)希特勒认为,犹太人应对德国大部分的财政困境负责。

希特勒依靠国家社会主义党长期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的戈特弗里德·费德尔(Gottfried Feder)制定经济计划的具体细节。费德尔曾参与炮制这个所谓的“工人党”最初的25点纲领。1932年5月,费德尔在一份长达32页的立场文件中概述了纳粹的第一个经济计划,这份文件旨在让希特勒一旦突然掌权就能立即实施。费德尔提出的希特勒经济议程中,关税是重中之重。

“德国工人的需求不再由奴隶、亚洲苦力和黑人来满足,”费德写道。德国需要德国工人和农民为德国消费者生产德国商品。费德认为“进口限制”是让德国经济回归德国的关键。费德写道,我们的德国同胞必须“受到保护,免受外国竞争”。

尽管希特勒自己的外交部长康斯坦丁冯诺伊拉特担心这一战略会引发贸易战,并可能导致进口鸡蛋价格上涨 600%,但费德的关税符合希特勒将德国人民从全球化世界秩序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的更大愿景。

1929年的金融危机使德国和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陷入了深渊。市场崩溃,工厂停工,失业率飙升。20世纪30年代初,三分之一的德国工人失业。但希特勒接手的是一个正在复苏的经济:1932年12月,德国经济研究所报告称危机已“显著缓解”;到1933年1月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时,经济已开始好转。

因此,希特勒作为总理的主要经济任务就是不把事情搞砸。他上台的消息一出,德国股市就上涨了。“今天,当交易所得知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的消息后,股市从疲软中恢复过来,大部分股票市场都出现了大幅上涨,” 《纽约时报》报道。

然而,有关潜在关税和废除国际协议的传言,以及希特勒对宪法秩序的挑战,敲响了警钟。保守的中间党警告希特勒,不要进行“违宪、有害经济、反社会、危及货币的实验”。曾任德国工业和贸易协会董事的经济部长爱德华·哈姆向新任总理发出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函,指示他“建设资本的法律、经济和心理前提”。哈姆提醒希特勒,自由市场体系建立在信任、法治和遵守合同义务的基础上。

哈姆继续解释说,尽管德国进口的农产品多于其向欧洲邻国的出口,但这些国家为德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市场。(当时,德国平均每年进口15亿德国马克的农产品,同时平均出口55亿德国马克的工业品和制成品。)“与这些国家保持出口关系是强制性要求,”哈姆写道。如果通过关税“扼杀”贸易,将危及德国的工业生产——这反过来又会对德国经济造成严重的自我伤害,并导致失业率上升。“出口德国商品为300万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哈姆写道。德国正在复苏但仍然脆弱的经济最不需要的就是贸易战。哈姆敦促希特勒在制定关税政策时要“极其谨慎”。

希特勒关税制度的经济设计师戈特弗里德·费德尔曾说:“德国工人的需求不能再由奴隶、亚洲苦力和黑人来满足。”(海因里希·霍夫曼 / 乌尔斯坦图片社 / 盖蒂图片社)

希特勒关税制度的经济设计师戈特弗里德·费德尔曾说:“德国工人的需求不能再由奴隶、亚洲苦力和黑人来满足。”(海因里希·霍夫曼 / 乌尔斯坦图片社 / 盖蒂图片社)

但希特勒并未试图安抚市场,他坚称关税是必要的,他需要时间来修复前任留给他的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四年之内,德国农民必须摆脱贫困,”希特勒在他担任总理后的首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道。“四年之内,失业问题必须彻底解决。” 希特勒并未透露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细节。

希特勒担任总理期间,有意让自己对德国经济的规划显得含糊其辞。他告诉内阁成员,他的首要任务是在3月5日的国会选举中获得绝对多数。希特勒估算,他需要1800万到1900万张选票。“没有任何经济计划能够获得如此众多选民的认可,”希特勒告诉党内领导人。

尽管普通选民可能并不关心希特勒经济政策的细节,但市场却关心。希特勒上任后股市最初一度飙升,但在希特勒就任总理的最初几周混乱的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中,股市一度停滞,随后下跌并趋于平缓。德国工业和贸易协会就关税问题发出了公开警告。该协会报告称:“在所有主要贸易国中,德国的出口顺差最大。这种情况要求在采取可能导致反制措施的贸易政策措施时加倍谨慎。”

曾在德国营养部任职的汉斯·约阿希姆·冯·罗尔在国家电台上解释了希特勒关税策略的逻辑。“德国缺货的产品必须提高价格,这样农民才会有足够的产量,”罗尔解释道。“如果通过关税等手段抑制外国竞争,城市居民就会更倾向于国内生产。”罗尔举了猪油——“Schmalz”(意为“猪油”)——作为例子。

如果德国提高德国主食之一——猪排的进口关税,受价格上涨的激励,德国农民会饲养“三百磅重的猪”(猪油的主要来源),而不是更常见的“二百磅重的猪”(培根的主要来源)。一位批评家指出,问题在于,即使“猪油猪”比“培根猪”消耗的饲料更多,培根仍然比猪油更有利可图。这位批评家估计,从培根猪转向猪油猪最终会让养猪户破产。他进一步指出,国际贸易体系已经存在了200年,并证明对各方都有利。希特勒提出的“国民经济”及其适得其反的关税政策将使国家陷入“严重危机”,可能导致数十万人失业。这还是在报复性关税造成损害之前。

1933年2月10日星期五,希特勒宣布的关税令观察家们震惊不已。“关税上调的幅度实际上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福斯报》(Vossische Zeitung)不无不满地写道,并称这是德国经济的“岔路口”。欧洲最大、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似乎要突然“重操旧业”。《纽约时报》则认为,这其实是一场针对欧洲邻国的“贸易战”。

希特勒关税政策的主要目标——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荷兰——对几乎所有农产品以及纺织品的惠国贸易地位突然被中止感到愤怒,有些产品的关税甚至上涨了500%。例如,由于牲畜几乎被逐出德国市场,丹麦面临着巨大的损失。农民们惊慌失措。丹麦人和瑞典人威胁要采取“报复措施”,荷兰人也发出了同样的威胁,并警告德国人,这些反制措施将对德国工业出口造成“明显的打击”。事实证明,他们的说法属实。

“我们的出口大幅萎缩,”外交部长诺伊拉特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告诉希特勒,“我们与邻国的关系正面临恶化的威胁。” 诺伊拉特指出,与荷兰对话者的非正式联系已被“粗暴中断”。与瑞典和丹麦的贸易关系也同样紧张,与法国和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也是如此。财政部长克罗西克预计,农业部门将需要额外1亿德国马克的赤字支出。

希特勒在他担任总理的第二个星期五发动了贸易战。当晚,他出现在柏林最大的体育馆——柏林体育宫,在数千名欢呼雀跃的支持者面前举行集会。这是他作为总理的首次公开露面,也算是一种庆祝胜利的方式。希特勒放弃了内阁会议上的深色西装,换上了棕色的冲锋队制服,佩戴着鲜红色的纳粹党十字章。

希特勒在讲话中宣称,由于历届政府多年的管理不善,整个国家都需要重建。他谈到《凡尔赛条约》强加的国际义务“纯粹疯狂”,强调必须恢复德国人民的“生命、自由和幸福”,强调必须“清洗”官僚机构、公共生活、文化、民众以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暗示,他的关税制度将有助于恢复德国自力更生的骄傲和荣誉。

希特勒说:“永远不要相信来自国外的帮助,永远不要相信来自我们自己国家、我们自己人民以外的帮助。德国人民的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希特勒没有具体提到他当天下午发动的贸易战,正如他没有提及前一天与内阁讨论的重整军备计划一样。“重整军备需要数十亿德国马克,”希特勒在那次会议上告诉内阁成员。“德国的未来完全取决于军队的重建。” 希特勒与邻国的贸易战最终被证明只是他与世界热战的序幕。

作者简介:蒂莫西·W·里贝克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海牙历史正义与和解研究所的主任。他著有多部关于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的书籍,最新出版的著作是《接管:希特勒的最终崛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