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网红圈不缺剧情,尤其不缺“反转剧”。前一秒还是站在道德高地的“打假英雄”,下一秒就成了警方刑拘的对象——说的就是最近爆雷的柴怼怼夫妇。
01
为民请命博流量
今年4月,柴怼怼以“打假斗士”的形象横空出世,连发数十条视频炮轰知名企业胖东来,声称其售卖高价玉石获取暴利。他一副“我为百姓说真话”的架势,指责胖东来卖玉石暴利,“几百块的东西卖到上万”,凭借激烈言辞和“为民请命”的人设,让网友们看得直呼过瘾。同时也给他的个人账号带来了粉丝支持,迅速收割了大量流量。
相关事件情绪分部图
(来源:清博智能智舆情系统)
然讽刺的是,就在近日,这位“打假英雄”却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刑拘——警方查实,其直播间内售价数千至数万元的“优质玉石”,实为成本仅30元至500元的染色和田玉。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有消费者花了4万块买了12件“玉”,结果鉴定总价才3509,想退款却被直接在直播间怼回:“有钱也不退”。这态度嚣张,简直魔幻。
相关事件热度走势分析图
(来源:清博智能智舆情系统)
02
流量游戏下的双面骗局
更讽刺的是,就在前几个月,他高调打假胖东来,逼得对方不得不晒出经营数据来自证清白——结果显示,人家胖东来的玉石毛利率就20%,完全合理合法。而柴怼怼自己呢?卖染色玉翻车不说,之前还卖过号称“抗癌治三高”的天价凉茶,也被罚过。合着他所谓“打假”,其实是“假打”,本质是碰瓷赚流量,好给自己的劣质货铺路。
这出闹剧不仅好笑,更值得我们冷静想想:为什么这样的人能火?为什么“大声嚷嚷”比“好好说话”更容易被听到?
某种程度上,柴怼怼这类网红,是摸透了流量时代的调性。因为冲突能涨粉、对立引关注,于是他选择扮演“英雄”,却悄悄把良心打了折。而算法也随着“观众的口味”似乎变得更偏爱这种“戏剧性表演”——你理性分析,没人看;你怒吼开怼,流量秒涨。通过碰瓷知名品牌来快速建立信誉,最终目的却是为自家伪劣产品铺路。这种“贼喊捉贼”的戏码,正在成为直播带货行业的新型骗术。
相关事件词云图
(来源:清博智能智舆情系统)
03
企业陷入自证困境
但这背后受伤的是谁?是被骗的消费者?是被诽谤的企业?更是整个行业的信任环境?我想都有,每一个群体都在舆论环境下,无形之中变得“敏感慎微”。
因为在这场闹剧中,真正坚守商业道德的企业,反而陷入了自证清白的困境。当初,面对柴怼怼的连续发难,胖东来不得不多次公开经营数据,甚至创始人于东来亲自下场回应。但即便在事实面前,恶意诋毁者仍能持续获取关注,直到官方机构介入调查才还企业清白。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一度被逼到想关店,他说:“如果这种人得不到惩罚,是这个社会的悲哀。”话说得很重,但理不糙。
这种现象折射出当前网络环境的深层矛盾:诚信经营的企业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自证清白,而恶意碰瓷者却能轻松获得流量红利。当“谁声音大谁有理”成为网络舆论的潜规则,当情绪宣泄取代事实核查,真正的商业诚信反而成了沉默的牺牲品。
04
忽悠消费者当韭菜
柴怼怼案的恶劣之处还在于对消费者信任的肆意践踏。据报道,有消费者在其直播间花费近4万元购买玉石,实际价值仅3509元;当消费者要求退款时,竟遭到“有钱也不退”的嚣张回应。这种将粉丝当作“韭菜”的赤裸裸的欺诈行为,不仅摧毁了消费者对单个网红的信任,更危及整个直播电商行业的公信力。
从社会心理角度看,柴怼怼现象并非偶然。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公众往往倾向于信任那些看似“敢说真话”的批判者。这种心理机制本是对传统权威体系的反叛和纠偏,却被别有用心的网红利用,演变为建立个人影响力的快捷方式。他们深谙“质疑不需要证据,自证却需要数据”的网络博弈规则,通过不断质疑他人来逃避自身被质疑的可能。
05
总结与启示
有关部门对此案的查处值得肯定。许昌市市监管部门出手了、媒体发声了、警方介入了,柴怼怼的账号被封、公司被查,夫妻双双被刑拘。可以说,这是一次“求锤得锤”的典型结局。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这件事也给咱们普通消费者提了个醒:别看谁喊得响就信谁,别看谁声音大就跟谁走。真正靠谱的,往往是那些低调做事、诚信经营的人和企业——比如被碰瓷的胖东来,利润率透明、经营合规,经得起查。
如今,柴怼怼的“演出”结束了,但类似的戏码会不会换个人换套妆再上演?恐怕谁也不敢保证。我们能做的是:保持冷静,多看数据、少信剧情;理性判断,别让自己情绪成了别人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