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烟台山景区“天价树”3.8万元黑松采购价虚增至近80万

近日,福州市民江先生举报的烟台山景区改造项目“天价树”事件引爆网络。据其反映,一棵实际进价仅3.8万元的黑松,在政府采购发票中竟标注为78.5万元,价差高达20倍。新京报等媒体调查发现,这一离奇采购背后暴露出项目监管漏洞、资金流向不明等多重问题,而多棵高价引进的树木已因养护不善死亡,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财政资金浪费的不满。

一、价格虚高20倍:发票数据与实际交易的惊人反差

根据举报人江先生提供的法院判决书及税务发票显示,2018至2019年间,他通过“工头”余云向烟台山景区改造项目供应苗木,其中黑松实际成交价为3.8万元/棵。然而,福州保税港区税务局出具的增值税发票却显示,施工方福建顺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申报的黑松采购价为0.1株78500元,折算成整株高达78.5万元。

记者向福州多位苗木供应商出示烟台山公园黑松照片询价,所有供应商均表示,此类黑松市场价仅3-5万元/棵,远未达到七八十万元的离谱价位。这一结果与江先生提供的实际供货价高度吻合,坐实了“天价树”的不合理性。

二、资金链条迷雾:8000万改造资金的神秘流转

烟台山景区改造工程由福州市万榕房地产有限公司(福建万科旗下企业)出资不少于8000万元实施,项目包括绿化、市政路网等内容。根据土地出让协议,结余资金需上缴国库,但施工方通过虚增苗木价格,可能变相减少应上缴金额,导致财政资金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实际施工方为福建顺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而“工头”余云作为个人承接绿化项目,其采购行为未经过公开招标程序。福建万科工作人员在回应记者时称:“这是施工单位自己采购的,关我们什么事?”这种推诿态度凸显了项目管理中责任主体的模糊性。

福州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早在2021年便指出工程账目存在四大问题,包括苗木单价需核实、未提供结算报告等,但截至2025年6月,财审工作仍未完成。评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天价树”采购价尚未得到最终认可,但烟台山管委会以“代业主履行报批职能”为由,称无法核实具体采购细节。

三、树木死亡与生态代价:80万“景观树”的枯萎隐喻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多棵“天价黑松”已枝叶干枯,部分树木根部裸露、无人养护。公园工作人员称:“养死了也没办法,树都会死的。”这种粗放管理与高价采购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项目重采购轻养护的弊端。

更令人痛心的是,首批引进的98棵紫薇树已集体死亡,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园林专家指出,黑松虽可在福建种植,但需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并加强养护。而烟台山景区的树木死亡,可能与土壤条件不适、后期管理缺失直接相关。这种“高价引种、草率死亡”的模式,折射出项目规划的科学性不足。

四、监管漏洞与制度反思:公共资金如何避免“糊涂账”

此次事件暴露出政府采购领域的多重问题:一是苗木采购的“非标”特性为利益输送提供空间,同树种因树形、树龄差异可大幅虚抬价格;二是“转包-分包”模式下,个人“工头”主导采购,缺乏透明度;三是财政评审长期滞后,未能及时遏制违规行为。

法律界人士指出,施工方虚增采购价的行为可能违反《政府采购法》第七十一条关于“擅自提高采购标准”的规定,相关责任人或将面临行政处罚。而类似案例在全国并非孤例,如2013年深圳黄麻布社区31.5万元采购3棵树、2024年山西清徐县1305万元建设仿真椰子树景观等,均暴露了公共项目中的“高价采购”顽疾。

五、公众诉求与整改期待:从“爆料驱动”到制度透明

事件曝光源于供应商与“工头”的债务纠纷,这一偶然因素凸显了公共工程监督机制的脆弱性。正如评论指出,“公共资金不能靠‘爆料驱动’来监管”。公众呼吁相关部门:

1. 彻查资金流向:追踪3.8万元到78.5万元的价差去向,严肃追究虚开发票、利益输送等违法行为;

2. 完善采购流程:建立苗木采购指导价体系,推行公开招标与第三方评估,压缩灰色操作空间;

3. 强化审计问责:加快财审进度,对违规责任人依法追责,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

4. 优化项目管理:在景观建设中兼顾生态适应性与成本效益,避免“形象工程”造成财政浪费。

烟台山景区作为福州城市名片,其改造本应提升公共福祉,却因“天价树”事件陷入信任危机。这起事件警示我们:公共资金的使用必须经得起阳光检验,唯有以制度筑牢监管防线,才能让每一分纳税人的钱都花在刀刃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