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络烂梗包围的小学生

经济观察报记者随机询问北京、山西、重庆、广东、浙江等地的小学生及家长,热衷烂梗的小学生非常多,并且流行的烂梗很统一,有全国流行的趋势。

作者:任晓宁 钱玉娟

封图:视觉中国

黑板上写了两排字,左侧是“那咋了”,右侧是“又能怎”。台下的小学生看到后,立刻兴奋了。他们没想到,自己平时爱说的词,能被老师当作班会主题,进行全班大讨论。

这是今年7月底,河南商丘一所小学二年级教室里发生的场景。班会由二年级老师阿翔发起,她的初衷是,让孩子们知道,有些词语不能乱讲,否则会伤人。

阿翔举办这场班会,缘自一名小学生的告状。一名二年级女生,帮前排男生捡起地上的本子,男生不仅不说谢谢,反而说了句“那咋了,本子掉地上了又能怎”。

女生没听懂这几个词,但下意识觉得不是好词,于是找到老师。一开始,阿翔没当回事。当天,另外几名女生也找她告状,说班里很多同学在说这种词,她们觉得不好。

阿翔去班里调查,几名男生见老师主动询问,非常激动,一边喊着“那咋了”“又能怎”,一边在教室内奔跑。“说烂梗的直接危害不算大,但容易让孩子们养成对什么都无所谓,没有上进心和羞耻心的心理。”阿翔说,这是她决定针对网络烂梗办一场班会的原因。

网络烂梗泛指那些由于过度使用而显得乏味,没有内涵和品味的网络表达方式。除了那咋了、又能怎,在小学生群体中流行的烂梗还包括:包的、666、受着、演都不演了、唐、红温、奥利给、美美桑内等。

热衷网络烂梗的小学生不仅存在于河南这所小学,经济观察报记者随机询问北京、山西、重庆、广东、浙江等地的小学生及家长,热衷烂梗的小学生非常多,并且流行的烂梗很统一,有全国流行的趋势。

烂梗一般来源于游戏、动漫、网红、直播等,通常因为新颖和时尚在年轻群体中流传。之前,网络烂梗主要在中学生群体中流行,现在已经流行到小学生群体中。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主任邹煜认为,低龄人群触网率正在迅速增高,对于这种变化,整个社会并没有准备好应对措施。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的关键阶段,小学生很难分辨优美的语言与烂梗的区别,一些歪曲语言的音、形、义的烂梗,会弱化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成为文字失语的一种表现。因此,对小学生热衷烂梗的现象,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互联网平台都应该予以重视。

全国大流行

被烂梗影响的不仅是小学生,有些家长一听到“那咋了”,就能火冒三丈。

北京小学生家长丽姐描述了一个场景。她问小学六年级的儿子为什么不写作业,儿子说:“那咋了。”她说,不写作业会被老师批评,儿子回:“那咋了。”她说,你这是什么态度?儿子说:“那咋了。”她说,你要气死我。儿子继续回:“那咋了。”

丽姐一开始非常生气,后来她发现,儿子有这种表现主要是有逆反心理,想气她。当她不把这三个字当回事后,儿子就很少在她面前说了。

另一位北京小学生的家长也对孩子说“那咋了”不胜其烦,她的方法是向孩子学习,用“那咋了”回复孩子的所有问题。结果,孩子受不了了,与家长约定,家里不能出现这三个字。

还有一位小学生家长,看到孩子与同学玩梗后,在日常生活里也和孩子用梗来交流,试图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却遭到孩子的拒绝。

“那咋了”,最早流行于一位短视频博主,他常在视频中说这三个字,被网友发现可以回复一切问题,于是成为流行梗。

某县级小学教师向美反映,从小学三年级到小学六年级,学生中很流行网络烂梗。她问过学生从哪里学到的这些词,少数是刷短视频后学的,大部分是下课听别人说,“人从众”学来的。

有些梗最先火在一个班,然后传至整个年级,最后在各个年级间快速传播。“有种你不会说,就会显得不合群的状态。”

向美还发现,小学生热衷的烂梗会经常变化,“666”一度很火,但现在学生很少说了,最近流行“受着”“傻子吧”“人坤”,更有甚者,不需要用词,直接用“电摇”动作来嘲讽、骂人。

另一个梗“受着”在当下也很流行。一位广东的女生说,某次她月经来了肚子疼,抱怨了两句,她弟弟直接来了一句“666,受着呗”。她很生气,骂了弟弟,弟弟又说她“红温(崩溃)了,破防了”。

当下流行的网络烂梗里,有一些会令人不适,比如“唐”。唐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智力、面部特征及生长发育,却被当成梗。类似令人不适的烂梗还有用“川剧”“南通”形容同性恋,用“三年起步最高死刑”的强奸罪调侃同学。

低龄化趋势

在北京一所小学担任班主任的明老师,对网络烂梗低龄化的趋势感知明显。

明老师担任小学班主任超过10年,近期经常听到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聚在一起聊天时说网络烂梗。5年前,她从未听到低年级的小学生说类似词语。

同时,她发现,说网络烂梗的小学生数量变多了。以前是少部分男生热衷网络热梗,现在男生和女生都会说。“这与小学生较早接触电脑、手机有关。”明老师认为。

网络烂梗大多先在短视频中盛行,小学生看短视频的过程中,会记住这些词,并进行模仿。有些家长管得严,不让孩子看手机,孩子也依然可能学会烂梗。

一位广东小学生家长说,她从来不让儿子刷短视频,只在周末让他看动画片,玩益智游戏,但儿子还是在学校学了一堆烂梗,令她防不胜防。

丽姐的儿子在上小学前从没说过网络语言,现在热衷烂梗,与他上小学后玩游戏、看短视频关系密切。

丽姐的儿子爱说的一个烂梗“包的”,是向游戏主播学的。他喜欢打游戏,关注了技术好的主播,主播在直播游戏的过程中聊天,经常提到这个词,并做成短视频切片发布。他觉得这个词很酷,于是和同学一起说,比如“包的呀兄弟”,会让他们有一种彼此认同的自豪感。

他已经能熟练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热词。丽姐不让他把手机带进卧室,他说妈妈是“双标狗”,因为丽姐会时不时看手机。丽姐说,你的英语稍微补习一下,成绩就会很好。他回复,妈妈你这是典型的PUA话术。

丽姐的儿子告诉记者,班级里几乎所有同学都会说网络烂梗,即使有人很清高,也不是不说,只是说得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短视频的普及,梗的流行速度变快了。邹煜监测研究网络语言多年,他发现,有些热梗出现后,通过短视频平台,瞬间就能在某个群体中传播。还有些短视频博主会故意制造搞笑视频,小学生看到后觉得很好玩,就会跟着学,于是热梗广泛流传。

值得注意的现象

阿翔在班会上设置了一个小游戏,她把班级里发生的网络烂梗事件编成故事,让学生选择,他们愿意与哪种态度的同学一起玩。所有学生都选择了态度好的同学。“低年级小孩子对部分网络用语是不理解的,他们在说烂梗的时候,单纯只是觉得好玩,并不明白这个梗是什么意思。”阿翔说,她把这类烂梗单独拎出来,解释清楚后,小孩子就几乎没再说过了。

不过,对高年级小学生,阿翔的办法并不算成功。

明老师提到,一些高年级小学生已经拥有手机,会主动看短视频学习网络烂梗,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

最近几年,明老师发现,她所在学校的小学生群体语文成绩变差了,阅读能力退步较多,现在的小学生,很少有耐心去读长篇文字了。她在5年前带过的一届小学生能每日读书打卡,有人和家长出门旅行时,能在书店待一下午。

现在这届小学生,很少有人愿意阅读。她要求学生每天读书打卡,许多家长反馈,孩子只在拍读书视频时读两分钟,拍完就立刻不读了。她使用与5年前一样的方法激励学生读书,比如评比读书大王等,然而,当年奏效的措施,现在不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5年前她带的小学生课间喜欢去读书角,沙发上坐满了读书的孩子。现在她带的小学生,课间喜欢凑在一起聊天,读书角空无一人。

明老师认为,短视频的兴起是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之一。“如果长期看短视频,孩子会失去持续思考的能力,专注力和阅读能力都会变差。而且看短视频的过程中,孩子会不知不觉消磨时间,导致学习的时间变少。”

蒙正心理是一家专注儿童心理健康咨询的机构,与北京多所院校合作进行校内心理辅导,其创办人刘艳红是国家首批职业心理咨询师之一,从业超22年。

与学校共建期间,刘艳红常听老师们反馈学生群体愈发流行烂梗的现象,有的老师发现了就很紧张,如临大敌。她也看到过玩梗的孩子们,从成年人的角度很难理解他们,“觉得特别无聊,也担心烂梗会把孩子带坏”。

刘艳红建议,家长和老师们首先要学会情感隔离——发现问题了,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过度恐慌或担忧孩子,以致影响了与孩子们的正常交流。刘艳红认为,不妨把现象级问题的出现视为一次引导孩子转化的好机会。不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引导孩子们用正确、科学的方式去宣泄情绪,让孩子们对烂梗等相关议题进行关注和讨论,可以用一种正向且积极的方式来表达。

“需要态度鲜明、严肃地向孩子们表明,这些东西是有害的。”刘艳红指出,发乎情,止乎礼,是青少年言谈举止的一个标准。学龄段孩子盲目沉浸在无价值、无厘头等信息中,充当保护者和监护人以及教育者形象的家长、老师,需要表现出不认可的态度,但切忌用带有贬损或侮辱性的语言去与之交流,更不能以此判断孩子是“变坏了,不可救药的”。

刘艳红也提到,烂梗在学生群体中尤为普遍,与当下孩子们频繁接触移动互联网、短视频有关。

对此,记者询问几家平台公司,它们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低龄小学生的网络烂梗现象出台预防措施,平台关爱青少年的方式主要是设置青少年或未成年模式。

邹煜建议,除了这种单一模式外,平台或许也可以尝试更多分层模式。比如按照年龄段,把中学生、高年级小学生、低年级小学生等进行分层,尽量让各个年龄段的孩子,较少接触到他们不应该接触的内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