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问渠那得清如许 一座城市的大学梦

题记:这是一段北大清华相聚齐鲁大地,共传教育薪火的传奇佳话;这是一曲援建者们心怀国之大者,勇担教育使命的不辍弦歌。

1937年11月,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不朽传奇。

1984年,位于东部中国黄渤海之滨的烟台,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援建烟台大学的历程可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次新长征。2024年,烟台大学将迎来40岁生日。

资料图

资料图

11月25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在烟台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委员成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有关部门和院系专家学者,援建老同志代表,烟台大学主要负责同志出席本次会议。山东省、烟台市的主要领导出席会议。

一座城市的大学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1984年,烟台入选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但当地薄弱的高等教育资源严重制约着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一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迫在眉睫。

资料图

资料图

“就叫烟台大学,你们烟台需要什么系就设什么系,你们山东试验一下,闯出一个新局面,创出一个新模式。” 1984年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到烟台视察,时任烟台市委书记王济夫抓住时机,汇报了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构想,万里当即表示支持。

资料图

资料图

5月24日,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召集教育部、山东省和烟台市主要负责同志专题研究创建烟台大学事宜,确定要把烟台大学建成全国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援建,并指定全国人大常委、教育部原党组书记张承先同志担任名誉校长。

资料图

资料图

在短短三天后,张承先同志就部署北大、清华援建烟台大学具体工作,明确北京大学负责文理科建设,清华大学负责工科建设。烟大计算机系主任由清华计算机系主任唐泽圣兼任,谢树煜担任计算机系执行副主任。

从1984年起,来自北大、清华的援建者们,陆续从千里之外的未名湖和清华园来到黄海之滨这片荒芜的盐碱地,将一所大学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刚刚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的热土。

1985年9月,一期建设任务顺利完成,900多名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开课。从破土动工到正式招生,仅仅用了短短14个月,建设者们的时代速度和一座城市的大学梦既梦幻又现实,两校的优秀基因润物无声地植入到这所新生大学的血脉。

对当时的援建者而言,援建工作不仅是一项任务,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思考的不仅是如何让一所大学在黄海滩边拔地而起,更是这所大学的长远发展。

资料图

资料图

1985年暑假,研究生班迎来了三十个学生,他们在烟大上课,上课教师从清华大学聘请。“这些老师我还能清楚地记得:朱家维老师教授微机原理与接口,卢开澄老师教授组合数学,史美林老师教授操作系统,谢树煜老师教授计算机组成原理,我本人教授人工智能。老师们在烟台待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上课,我们‘并肩作战’,教书育人,那是一段简单而快乐的记忆。”当年的援建者代表清华大学石纯一教授回忆道。

这个班留校15人,包括董浩、贺秉庚等人,后来,在清华学习的几位研究生也陆续毕业回校,他们在烟台大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0年代后,张伟老师去清华读了博士,刘其成老师去清华做了博士后,张伟等老师一直在烟台大学工作直至退休,他们是援建者门悉心培养的专业人才,也恰是由他们将这种教育精神和援建力量延续下去。

资料图

资料图

“近年来,清华计算机系一直与烟台大学保持密切合作,如张钹院士担任了多年的烟台大学兼职教授,郑玮民院士一直给烟台大学的科研和教学等工作提供帮助,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中给予重要支持。马少平老师担任了烟台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名誉主任,我也与烟台大学保持长时间联系,在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等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欣喜地看到,烟台大学已由当年盐碱滩边初建的几座校舍,发展成为如今胶东大地、黄海之滨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一名有幸亲身参与的援建者,援建的日子仍历历在目,烟大的发展也总挂念在心。” 石纯一教授真情流露,这是一代援建人的精神告白。

从1984年援建开始,清华大学便与烟台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近40年来,清华人与烟大人像走亲戚一样保持着密切关系,持续延续着援建的血脉,14次两校援建会也一次次见证着烟台大学的发展和壮大。

“正是在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在北大、清华的倾力援助和省市两级的共同努力下,烟台老百姓人均捐资10元钱,集资8000万元,在一片盐碱滩上建立起烟台大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由地方集资兴办的综合性大学。”山东省委常委、烟台市委书记江成致辞时表示。

三元湖畔钟声悠远

“未名湖水,清华园的风,根深叶茂,开放包容……”

走进烟台大学,映入眼帘的是碧波如镜的三元湖,她映照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援建烟台大学的点点滴滴。成立之初,援建者即梦想将烟台大学办成一个高起点、高水平的学校,位于校办公楼门口的“升腾”景观雕塑志则象征中央和省市政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形成合力共建烟台大学。

“学校起点要高一些,发展快一些。”在学校诞生的关键时刻,万里同志再次指示,“不是游击队‘升级’,而是正规军‘下蛋’。北大、清华要长期支援。”至此,由象牙塔尖上两所一流大学共同支援一所新建地方大学的大幕正式拉开!

援建的精神在传递,建校初期的校领导班子中有5位来自北大、清华,11位系主任全部来两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建校初期高水平师资匮乏的难题,两校先后举办11个研究生班,有154人留校任教,成为烟大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中坚力量。

此外,两校还抽调10余人担任学校管理骨干,陆续选派70余名骨干教师来烟大授课。曾任教于中文系的孟二冬老师,用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完美诠释了师者的神圣使命,被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其“为人师表,道德高尚”的不朽师魂,永远熔铸在烟大“孺子牛”精神中。

1990年7月,山东省政府决定,为北大、清华参与援建的5位同志记大功,13位同志记功,19位同志通报表扬。同年8月,两校与山东签订协议,继续长期支援烟大建设,并成立援建指导委员会。

资料图

资料图

从办学定位到发展方向,到从学科建设到专业设置,从师资队伍到人才培养,从教学改革到科学研究,两校援建会紧密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发展战略,研究解决烟大发展和服务山东的重大问题,至2023年已连续召开14次,两校主要领导同志和各对口支援单位持续关心支持,不断着推动着烟大高质量发展进程。

第十三次两校援建会以来,烟台大学深入落实山东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两校宝贵资源,扎实有力地推进师资队伍和科研平台建设、举办更多两校名师讲堂、持续深化院系对口支援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资料图

资料图

按照坚持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不动摇等“五个坚持”的办学思路,立足烟台、服务山东、面向全国,“两校援建”“校城融合、产教融合”等办学特色更加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学校先后成为省市共建高校、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山东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精准培育单位。

资料图

资料图

2018年以来,4次获评省属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优秀等次,近3年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均为优秀。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独立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学校被评为山东省文明校园、山东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全省平安校园标杆学校、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今天的烟台大学,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全面提升,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持续上升,入列2022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1000强,位居中国内地高校148-163档位。

资料图

资料图

“成立之初,就想将烟台大学办成一个高起点、高水平的大学!”烟台大学首任校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原副主任沈克琦回忆道。如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长期共同援建已经成为烟台大学在全省、全国高等教育领域最独特、最鲜明的办学特色。

“因为长期受到北大校风和清华校风的感染,大家都有一种对学术、对教育的献身精神,他们可以把这些风格带到烟台大学。”烟台大学首任党委书记,清华大学党委原委员、原热能工程系党委书记杜建寰回忆道。

北大清华在援建之初就明确提出把支援烟台大学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建校初期,烟台大学6位校领导中的4位,11个系的系主任全部来自北大清华。

40年间,弹指一挥间,烟大从无到有,从零开始,在一片荒滩上崛起教育高地,去年软科排名跃升至148-163名。

经过近40年的发展,烟台大学从最初的11个系、800多名师生,发展到目前的23个学院、3万多名师生,由培养本科生为主,发展到本硕博多层次办学。随着今年9月份烟台黄渤海新区八角湾校区的正式启用,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新格局。

校地共建同频共振

一个现代化城市必须有高水平的高校作为支撑。烟台大学坐落在烟台,一直与这座城市同心共荣。

“吃水不忘挖井人。烟台大学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北大、清华高水平援建的底蕴和基因,带动形成了法学、数学、化学、计算机、物理学等优势学科,孕育了‘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烟大精神,树立起北大清华在胶东大地倾力支援、无私奉献的丰碑,这份血脉联系源远流长,这份深厚情谊历久弥坚。”山东省委常委、烟台市委书记江成致辞时表示。

当前,烟台正处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16亿元、增长5.1%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60亿元,增长6.7%,正在全力冲刺今年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的目标。烟台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支撑是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最强劲的动力是科技创新和人才赋能,需要校地深度合作方可抵达。

北大、清华作为国内最顶级的学府,优秀人才辈出,科研实力雄厚。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进一步深化与烟台各层面的交流合作,更多高端人才来烟台创新创业,将更多的教学科研机构布局在烟台,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在烟台。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引进、优势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给予烟台大学更多更大的支持,谱写校地共赢发展的新篇章。

“多年来,北京大学调配优势资源力量支持烟台大学发展,双方结下深厚友谊,北京大学将持续完善省市校协作机制,把援建工作融入省校合作大局,统一谋划推进,推进合作下沉到院系、以特色学科发展提升烟大核心竞争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烟台大学作出新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在现场表示。

“援建烟台大学是清华大学与山东省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清华大学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赓续援建精神,一如既往支持烟台大学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大力推动与烟台大学和山东省的深度合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出更大作用,开创双方发展全新局面。” 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嵘表示。

“近40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持续给予烟台大学大力支持,为山东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邓云锋讲话时表示。

1990年,两校与山东省签订协议,继续长期支援烟大建设,并成立援建指导委员会,从办学定位到发展方向、从学科建设到专业设置、从师资队伍到人才培养、从教学改革到科学研究,两校援建会紧密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发展战略,研究解决烟大发展和服务山东的重大问题,至今已连续召开14次。

会上,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殿臣作了题为《薪火相传、踔厉奋发,为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接续奋斗》的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了近40年来两校援建历程,深入总结了在两校的持续援建下烟台大学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就抢抓全省优化高等教育学科布局新机遇,充分发挥两校援建独特优势,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奋力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突破,表达了烟大人的信心和决心。

援建老同志代表石纯一教授、方新贵教授深情回顾了在烟台大学的难忘经历,表达了对烟台大学继续高质量发展的殷切期待。烟台大学法学院院长宋振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杨玉军、药学院院长王洪波分别汇报了各自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情况,表达了对两校的感恩之情和继续深化交流合作的期待。

援建精神一直在延续,会议期间,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18位专家学者做客烟台大学“北大、清华两校名师讲堂”,围绕各自研究领域,为烟大师生带来丰富多彩的学术盛宴。烟台大学各学院、各部门与两校对口学院和部门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座谈交流,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烟台大学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市的有力支持下,在北大、清华的大力帮助下,聚焦服务和融入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聚力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持续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能力,努力以更加优异成绩书写好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答卷。” 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殿臣表示。

植根齐鲁文化沃土,传承北大清华基因,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勇担教育强国使命。

今天的烟台大学已跻身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行列,设有23个学院、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拥有院士、长江学者等组成的优秀师资队伍,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为国家培养输送了20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一大批栋梁之材。

即将迈入“万亿之城”的烟台,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更高水平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立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成功实现高水大学学科建设新突破,加快建成高水平大学,是这所大学新时代烟大人对烟台人民最真诚的回赠,也是这所大学报答筚路蓝缕创业者最宝贵的礼物。”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殿臣作工作报告时表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支援烟台大学创建、发展的历程,对三校、对山东省、烟台市以及每一位援建者而言,这都是一段弥足珍贵、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

1990年,成立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并延续至今,援建精神传承至今,成就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凤凰网山东 张春亮 通讯员 亓健生 孙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