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韩国对华“歧视性防疫”,正在变成一种表演

凤凰网原创|这些措施让人感到不安,因为它是不必要的、过度的,多少有几分表演性。

作者|钱念良

媒体工作者

中国在1月8日放宽出入境管理后,遭遇到一些国家的“反弹”。很多人本来已经做好准备去日韩旅游和开展商务拜访,但是日本、韩国先后出台限制措施。去日本的中国人,要在机场做核酸,如果是阳性,就要面对隔离。

韩国的限制措施更为激进。媒体报道显示,在韩国机场遭遇“区别对待”。所有入境的中国人,在行李都会被贴上黄色标签,由身穿迷彩服的“军人”带领到一个地方排队和核酸,如果是阳性,行李上又会贴一个绿色标签,到专门的酒店进行隔离。

中国新任外长秦刚上任后的第一件外交事务,就是对日韩的限制措施“表达关切”。中韩两国外长都强调中韩关系的重要性和良好愿景,但是令人遗憾而尴尬的现实是:两国关系正在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宣布出台对等的限制措施,暂停发放日本、韩国公民到华的短期签证。但是,韩国又很快作出回应,要求所有来自中国港澳地区的航班,只被允许降落在首尔仁川国际机场,不得转乘内陆机前往韩国其他城市。

韩国的这些“防疫”措施让人感到不安,因为其中有一些是不必要的、过度的,甚至有几分表演性。

毋庸讳言,过去三年中国对出入境的管理一直比较严厉。来华或者回国的人士,都要严格的核酸检测,在相当长时间内也都有严格的入境隔离政策。这一防疫对策,更多是基于对世界疫情态势的评估。在这个过程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几波感染高峰。

随着奥密克戎致病性的减弱,各国均逐步放宽出入境管理,让国际交往恢复了正常。人们欣慰地看到,恢复国际交往,并没有导致各国疫情变得严重,相反,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恢复了正常生活,走出了“疫时代”。

如果这个进程是正确的,中国现在放弃严格出入境管理,是和世界的一种接轨。不可否认的是,2022年12月开始,中国经历了一波感染高峰,但这波高峰也迅速达峰,最近各地都表示已经过了高峰期,城市逐渐恢复了自由出行和正常工作生活的场景,到1月8日恢复国际旅行的时候,很多人已经转阴、“阳康”。

此外,现实中,很少有中国人处在感染中还在路上旅行,更不要说出国旅行——未阳的基本都自觉在家自我隔离,以免影响家人和他人,因此,中国人出国旅行,大概率不会对目的国的疫情造成太大冲击。

还有一个事实是,日本、韩国经历几波疫情冲击后,也基本形成了较为牢固的防疫屏障,本国人的自由活动,没有任何限制。此时,一定数量的中国人进入,应该不会让社会恐慌,防疫部门可以更克制、理性、科学地观察中国人入境带来的影响,动态调整应对策略。

但是,中国赴韩的旅游者看到的却是一种“如临大敌”的情景,其中也有一些对人缺乏尊重、涉嫌暴露隐私的举动。

有一位中国游客的遭遇值得关注:一家人一起去韩国探亲,父亲是韩国人,就畅通无阻;妈妈和自己是中国身份,被各种质疑。这种基于身份的差别对待,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

让中国游客反应更激烈的是,入境者的行李贴黄标标志国别,贴绿标来标识是否感染,让人想起曾经我们健康码中的黄码和绿码。但是,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健康码是在个人手机上,这尽管也对人群进行划分,却并没有把这种区分外化,没有把个人隐私公然展示在人群中。在行李上贴黄标、绿标,甚至让游客挂在脖子上,即使是方便分流管理,但这种公之于众的做法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够尊重人,给人造成的歧视感是比较明显的。

这就是我说这种“防疫”是过度的和表演性的原因,它很容易让人猜测是否是一种“报复”:既然中国过去三年限制过外国人入境,现在我们也限制一下中国人。防疫,就被互联网上的网友解读成了一种“国际政治”。

实际上,在前两年韩国不断放开疫情管控和出入境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过对来自美国、日本等国的“专门措施”,也没有采取过贴黄标、绿标的区分办法,尽管美国、日本也曾有过疫情高峰,因此,很多人认为这些措施是“专门针对中国人”的歧视性政策,不无道理。

这样的局面,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实际上,现在中国放开出入境,不仅方便中国人出行和商务,对日本、韩国的“经济复苏”也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去日本、韩国旅游,曾是很多都市中产喜欢的方式,这不仅对当地经济有利,也有利于日韩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现在这种正向的“情感互动”正遭到破坏:去日本韩国的游客,都是喜欢当地文化的,现在人们不得不以一种新的目光来打量所看到的一切。

中日韩,如果陷入所谓“报复”的循环,对各国经济复苏都是不利的,考虑到经济体量和人流量,这种“报复”可能对日本、韩国更为不利。很多人不得不重新计划自己的行程,“到3月再说吧”正在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这让中日韩的互动,白白损失了一个多月。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主编|张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