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皮肤黄、眼睛黄……这些都是黄疸的直观症状。而当看到身边出现“小黄人”的时候,想必大多数人第一印象是“这是个肝病患者”,因为肝病是临床上最主要导致黄疸的病因。然而,引发黄疸的原因有很多,不仅是常见的肝炎、肝硬化等肝病,胆道系统的疾病同样不能忽视,特别是胆道癌。
胆道癌:隐秘且凶险的“小癌王”
据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二科主任王葵介绍:“胆道就像树一样,上接肝脏、下连胰腺和肠道,承担着分泌、贮存、浓缩、输送胆汁和调节胆道压力的核心任务。其中,任何部位的癌变都可以叫做胆道恶性肿瘤,包括壶腹癌、胆囊癌、肝门胆管癌、远端胆管癌和肝内胆管癌,都属于胆道恶性肿瘤。”
“近年来,胆道癌发病率明显上升。”王葵主任提醒:“胆道癌病情较为凶险,由于深藏体内、起病隐匿、恶性程度较高,一旦发现,大多已是晚期,病死率较高。”据2018年全球癌症分析报告:肝癌(包括肝内胆管癌)新发病例84万,死亡病例78万;胆囊癌、肝外胆管癌新发病例接近22万,死亡病例16.5万。我国作为世界上胆道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年新发病患者约5.28万人,这无疑给无数患者家庭笼罩上了疾病的阴影。
如何抓住胆道癌的“蛛丝马迹”?
虽然胆道癌隐匿性极高,但并非完全没有“蛛丝马迹”。王葵主任提醒,“如果胆道系统出现恶性肿瘤,则会压迫或堵塞胆管,导致胆汁无法流入肠道,胆红素在血液中上升,从而造成黄疸现象。因此,一旦发生黄疸,或发现上腹部的不舒服、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等等这些,还有体重减轻,都去做一个体检,注意肝脏状况与胆道系统是否健康。”
此外,部分高危人群也应定期做好筛查。“从胆道癌的发病因素看,首先是高龄,胆道癌的高发年龄段为60至70岁 。其次,肥胖人群易患脂肪肝和胆囊结石,而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是胆道系统的高危因素之一。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等胆管异常也会导致慢性炎症,增加癌变风险。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引发肝内胆管癌,与肝癌的发生机制类似。此外,食用未煮熟的鱼虾等生食可能感染肝吸虫等寄生虫,长期刺激胆道系统,导致慢性炎症和癌变。对于存在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体检,尤其是针对胆道系统的检查。对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应及时就医处理,避免延误病情。”王葵教授提醒。
除常规检查外,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指标,血清CA19‑9、CEA、CA125、CA724对胆道癌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3,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肿瘤标志物,也有助于评估病情变化、患者预后及评价治疗效果。
基于指南规范诊疗,助力提升胆道癌患者生存获益
胆道癌常见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系统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等。王葵主任介绍:“如果能够早期发现胆道癌,可以进行手术根治性切除以后,再做一些辅助性的化疗或放疗,是可以长期生存的。对于不能手术的中晚期患者,则会进行化疗、放疗,还有免疫联合化疗,可以激活我们自身的免疫细胞来对抗癌细胞,另外也可以让化疗的治疗的效果能够更加提升,那么二者加在一起的话能够让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同时生存期能够延长。”
而对于晚期患者来说,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基于规范化指南选择有晚期胆道癌治疗适应症的治疗策略,抓住首次治疗的黄金窗口,提高生存获益。而非盲目尝试无充分证据支持的疗法,以免贻误病情。王葵主任强调:“对于晚期的患者,首先建议还是要努力做到心态摆正,也不要病急乱投医,还是要到正规的医院,找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去咨询一下,应基于个体状况,以科学依据和指南意见为参考,遵从医嘱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