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荆楚 向“新”奔赴 | 科特派伍华明:在荆楚大地上走出科技的新“稻”路

编者按:为进一步加大对湖北科技企业、重大平台、重点人才(团队)、最新成果的宣传推介,着力打造“创响荆楚”宣传品牌,为湖北加快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湖北省科技厅在凤凰网湖北推出“潮涌荆楚、向‘新’奔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水稻是人类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恩施州来凤县境内富硒耕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是天然的水稻制种之地。

一位科特派在荆楚大地上持续探索着未来新的“稻”路。

他就是被农户亲切称为“伍专家”的湖北省科技特派员伍华明。

数十年如一日 驻扎一线推广种植技术

28年间,他一直扎根农业技术一线,访农户,转田坎,风里来雨里去,致力于水稻育种、作物品种区试、品种选育、种子检验等方面的钻研与实践。每年他要进行50多个水稻、玉米新品种试验,承担了来凤县水稻玉米示范推广工作、水稻育种技术指导工作。

来凤县是武陵山区的盆地,位于北纬30度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海拔600多米,气候适宜,曾是武陵山区的水稻、玉米等良种繁育基地,水稻育种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

“从农技员的视角来看,农民一直承担着自然和市场两种风险,要想减轻农民承担的这两种风险,必须把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结合起来转变成经济优势。”经过反复思考和探索,伍华明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大力发展水稻育种产业。

2012年,伍华明作为科技特派员领办来凤富民种业产销专业合作社并任理事长,带领1064户村民发展水稻制种。每年发展水稻制种超3000亩,50万公斤以上,种子质量和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参与制种农户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

精播一粒种,散作万里春。如今,来凤全县水稻制种面积达1.5万亩,5000多户农户参与育种,每年生产优质良种200余万公斤,水稻良种繁育已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科技赋能种植 致力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伍华明表示,“要想致富,就得运用科技。向土地要粮,那是有限的,向科技要粮,那才是无限的。”

品种试验展示示范田间调查记载 湖北省科技厅供图

品种试验展示示范田间调查记载 湖北省科技厅供图

2016年,伍华明开始与中南民族大学生科院合作,从事水稻新品种自选自育工作和水稻育种疑难课题技术攻关工作,进行水稻抗病、抗旱品种选育工作,初步选育武陵山区水稻抗旱耐寒品种10多个,为进一步开展水稻抗旱耐寒品种的选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在水稻的区试、品种选育、种子繁育、精准扶贫等方面成绩突出,多次获得恩施州作物品种区试先进工作者称号,并且由他主持的“抗稻瘟迟熟中稻新组合福优28的选育与应用”获评2012年州级科技成果。

近年来,伍华明创办的水稻育种示范基地和作物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在承包基地上主要开展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等,为基地农户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在技术推广上以无公害农业技术为主,在他的基地上试验试种及技术攻关成功后再示范推广。他表示,科技特派员,就是要解决农民想干而不敢干,敢干而干不好的问题。

不仅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科特派还致力于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联办水稻育种基地以农户自己经营管理为主,伍华明为农户投入种苗、负责提供全程技术踊跃服务,见效后与农户按比例分成,坚持与农户互利、互惠、互让,共同发展,风险共担。水稻种子按市场保护价收购,大大降低了农户的风险,这样解决了原来的重发展、轻管理,管种不管销的弊端,大大提高了农户的发展积极性,促进了种业示范基地的迅速拓展。

田野耕耘多年,伍华明初心不忘,持续履行科技特派员的使命,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科技致富的新“稻”路。

近年来,湖北省科技厅大力开展万名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每年统筹选派10000多名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一线服务,对接帮扶企业、合作社、村(组)超过10000家,进一步织密织牢了科技特派员网络,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通讯员:苏历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