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自己的钱,怎么就这么难?一位律师只想从银行取出自己的4万块,结果体验了一把犯罪嫌疑人的待遇。
整个过程,堪称一波三折。广东的周筱赟律师在山东出差,朋友结婚要随礼,想取4万现金,由于ATM限额只能去柜台。没想到柜员上来就问用途,周律师表示央行规定5万以上才需报备,可柜员领导说“这里1万以上就要报备”。起初他配合备注“个人消费”,对方却不依不饶:“具体买什么?”当他拒绝透露更多私人信息后,银行竟直接翻看他的流水,追问“某月某日某某给你汇了一笔若干元,这笔钱是做什么的?”争执中,银行声称已报警,结果等了半小时又说联系不上,突然改口同意取款。这波操作,到底是合规反诈,还是权力任性?
我们当然理解反诈的重要性,但反诈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要是变成对守法储户的层层加码,就彻底变味了。国家早有明文规定,5万以上现金取款才需登记用途。今年8月更出了新规征求意见稿,打算取消这一硬性要求,转向基于风险的精准监管。可这家银行自设“1万门槛”,直接让政策和实操脱节,暴露的就是基层在反诈压力下的“一刀切”懒政。这种宁紧勿松的逻辑,本质就是把反诈责任,全盘转嫁给了普通储户。
更让人不安的是背后的有罪推定,默认储户可能被骗或有罪,要求你自证清白。中国政法大学朱巍副教授说得好:反诈不能以侵害用户隐私权为代价。当取款要反复解释、个人流水被随意翻阅,保护就变味成了侵犯。
这件事揪心的点还在于,当事人是懂法的律师,他能据理力争。可换成我们普通老百姓呢?有多少人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质疑这“1万门槛”的合理性?很多人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权利正在被侵害。银行绝不能利用我们的不懂,就理所当然地越界。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基层银行员工在反诈一线,任务重、压力大,初衷也是为了守住大家的钱袋子。矛盾的根源,不在基层和老百姓之间,而在于粗放的流程设计。当精准防控的手段跟不上,“一刀切”就成了最无奈的选择。
所以这场4万元的风波,真正该拷问的是:我们的反诈流程能否更精细?监管能否更精准?我们必须明确违规加码的处罚标准,坚决杜绝法外设限,把力气用在打击真正的诈骗上,而不是折腾每一位守法公民。
说到底,真正的金融安全,绝不是靠牺牲守法储户的便利与尊严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