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诗剧《九歌》深圳热演 张翰解述“河伯”背后故事

7月27日至28日,2024深圳文博会艺术季“收官之作” 舞蹈诗剧《九歌》在深圳大剧院上演,吸引众多深圳市民、访深游客到场观看。

7月27日至28日,2024深圳文博会艺术季“收官之作” 舞蹈诗剧《九歌》在深圳大剧院上演,吸引众多深圳市民、访深游客到场观看。作品取材于屈原楚辞中《九歌》,以舞塑神,以神喻人,并且打破传统舞剧的叙事结构,大胆采用舞蹈诗的形式,这对于首次担纲导演的青年舞蹈家胡阳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于是他邀请了李祎然、苏鹏、张翰、耿子博、王思龙、李艳超等实力舞者共同创作,在深圳上演了一场交织楚辞浪漫与当下情愫的舞蹈作品。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舞剧演出期间,“河伯”的主演青年舞蹈家张翰在排练厅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向我们讲述了舞蹈诗剧《九歌》河伯背后的故事。

“河伯是离我们最近的神灵”

舞蹈诗剧《九歌》分为东君与云中君、‌山鬼与河伯、‌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四个部分。其中,“山鬼”与“河伯”的双人舞犹为惊艳,“河伯”群舞编排之精妙,舞蹈技巧之高超,令人惊叹。

为了能够演绎好“河伯”这一角色,张翰在接受演出邀请后,就立刻查阅资料了解创作背景。因为自小生长在长江中游的文化历史名城荆州,张翰对河伯这一神灵形象,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和阐述,“河伯是离我们最近的神灵,他是黄河之神,但他也可以是盘旋在我们周围的任何一条河流的化身,所以在塑造河伯的时候,我会把他更加具象化的化为水。”

为了进一步对河伯的角色进行挖掘塑造,张翰经常和导演胡阳、编舞耿子博进行“头脑风暴”,不断打磨完善角色形象,力求在舞台上展现一个更加完美丰富的河伯。“艺术的创作和表达都是主观的,导演艺术创作,我们艺术表达。排练期间我们每天在一起,不断碰撞,不断互相去吸收。我们在不断的碰撞当中去形成人物角色。”张翰说道,“每个人心中的河伯形象都不尽相同,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我已经把我所想象的和导演想表达的以及我们碰撞下产生的东西呈现出来。”正是有了这种不断探求的创作精神,才有了表演中如水随物赋形般随遇而安自逍遥的河伯形象。

“非常累,但好在还是坚持下来了”

在舞台上,精彩绝伦的舞姿与表演,无一不是经历了汗水伤病的打磨过程。在排练《九歌》的过程中,张翰也是遇到了职业生涯中一次极大的挑战。

“最初表演和排练的时候,会有大喘缺氧的感觉,几乎跳不下来,这是从未有过的。中间有一段20多分钟的双人舞和群舞,那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但凡松懈一下都可能发生危险,那段时间非常难熬,对体力是个极大的考验,好在是坚持下来了。”张翰凭借着强大的专业素质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体力上的挑战,完美的舞台上完成了表演。

舞台上,张翰全身心的沉浸在神灵的世界里,“一袭白衣站矗立黄河之巅”,徜徉于天地山水,仰望苍穹。上古的神灵与千年后的青年舞者,两个不同的人物在舞台时空里相遇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神秘浪漫、自由洒脱的演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变的是对舞台的真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舞蹈演员张翰也有自己对创作的追求和执着,“我仍旧不断的在思考,去感受,去钻研,为角色注入新的理解和生命力,并且在当下把角色演绎到最好。”同时他也说到:“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会有更丰富多元的感悟,每一次演出的表演感受也不一样,但永远不变的是对舞台的真诚。”

张翰与创作团队一致认为:“屈原不可复原,我们无法得知他当时真实的创作心境;楚巫也不可复原,当时的祭礼舞蹈我们也无从得知。但有一样是我们亘古千年的永恒所在,那就是共通的生命情感。”

从《只此青绿》的少年王希孟到《九歌》里的河伯,张翰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他用“热爱与真诚”演绎了一个个舞台角色,用感情赋予角色生命,河伯一角凝聚着他的思考和感悟,跳舞也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脉之中。相信他未来也一定会塑造更多的优秀角色,带给观众更多美的艺术享受。

文/凤凰网深圳新闻频道 实习生 李庞

图/受访方供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