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生,因港而兴。作为一座以“港”为名的城市,连云港市一直处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得益于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和海陆转换、辐射全球的港航条件,近年来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港产城全面转型升级的现代化新港城发展之路。
2023年1月15日,伴随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如期而至,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勾勒出的发展新蓝图,频频点题连云港: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成为“一带一路”合作标志性项目、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全面建成、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支持徐州与连云港联合建设“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项目……
此外,还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江苏自贸试验区、徐连高铁、宿连航道、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中欧班列合作论坛、海洋经济、沿海港口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共建等赋予其新的发展期待。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节点城市、江苏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连云港市无疑是江苏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一环。而今,伴随其多年对“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港兴市”核心战略的坚定推动,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中国和世界的连云港,正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港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开放,新亚欧陆海联运的“标杆示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为连云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毕竟,作为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港口是连云港与生俱来的天赋,开放是连云港发展的鲜明底色。同时,连云港市还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一带一路”交汇点支点城市、中西部最便捷出海口,近年来在全力服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方面率先垂范,通过建设陆海转换枢纽、畅通陆海联运通道、争创合作共赢等方式已然为打造新亚欧陆海联运“标杆示范”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这一点,从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的频频点赞便可窥探一二。报告中明确“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全面建成”,并指出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已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前者作为江苏省首条30万吨级深水航道,同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在开敞海岸淤泥质浅滩建设的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航道,其建成从根本上提升了连云港港的港口功能,进一步稳固了其国际枢纽港的地位。
依托于此,连云港市也成为江苏唯一具备30万吨级航道深水海港、国家级铁路枢纽及高速公路网、4D级空港、覆盖苏鲁豫皖内河网络等海陆空兼备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中西部地区出海口夯实了基础。
后者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首个落地的实体项目。自2014年运营以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逐渐成为中亚五国过境运输、仓储物流、往来贸易的国际经济平台。据悉,依托中哈海陆“双枢纽”,哈萨克斯坦过境中国进口的日用消费品,出口的矿产品、粮食等优势贸易商品80%以上通过连云港口岸集散分拨,对中亚、欧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起到了风向标式的带动作用。
据连云港海关统计,截至2022年8月,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过4659列,完成运量41.42万标箱,过境运量全国领先,班列线路从中亚五国逐步拓展到土耳其、德国、俄罗斯等国家,覆盖了104个国际货运站点。仅2022年,连云港便开行国际班列728列,中哈物流基地集装箱量增长10%,上合物流园物流量增长20%,其面向世界的开放进程正在加速。
在对外全面开拓陆海联运通道的同时,对内连云港也逐渐打通了其与中西部地区合作通道。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建设,让连云港和中西部的联系从供应链向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延伸,加之江苏省隔江相望的设区市之间均已实现过江通道直通,共建“一带一路”的各项部署与行动正通过连云港触达各个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连云港还是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连云港市不断加快自主研发步伐,在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121项独具连云港特色的制度创新成果,不断用创新技术拥抱“一带一路”,持续做好东西双向开放的文章。
面向未来,在全省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部署下,连云港被赋予了新的发展使命。而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等载体建设”“支持徐州与连云港联合建设‘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项目”“完善中欧班列沿线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开工建设宿连航道二期工程”等期许,无疑将成为连云港新一年为之奋斗的重点工作。
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成型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此,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巩固扩大实体经济领先优势。
多年来,始终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港兴市”核心战略的连云港市,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进程中不遗余力,涌现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产业项目。而伴随着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的加速崛起,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连云港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在加快成型。
2022年,连云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重点产业加速崛起,完成了工业投资1500亿元,总投资677亿元的盛虹炼化一体化、335亿元的卫星化学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全面投产,碱业公司搬迁改造、华电LNG等项目开工建设,新增百亿企业2家。
这一年,连云港市新签约了盛洪芳纶等过百亿元项目13个、亿元以上项目760个,总投资5150亿元;并与无锡展开了南北结对帮扶合作,无锡连云港工业园区获批建设。
位于徐圩新区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是连云港与中西部地区展开跨区域产业合作的最好实践,已形成了盛虹石化、卫星化学和中化国际三大化工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2330亿元。2022年,连云港石化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目标直指“万亿级”。
而连云港自贸片区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重要集聚地,片区内慧智新材料、中远海运LNG装备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恒瑞医药生物制剂、“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等省级重大项目也在加快推进或已建成试运营。
此外,连云港正加速打造的全球知名、国内一流的“中华药港”“中国材料谷”,也指向了其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位于连云港开发区的中华药港核心区,以千亿级园区为目标,培育了恒瑞医药、豪森药业、康缘药业、正大天晴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正全面推进新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扩大新医药产业影响力。
近年来,连云港产业发展亮点不断涌现,已建立起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的“三新一高”产业体系,力争到2023年形成石化、医药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很明显,入选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生物医药产业,重任在肩。这一点,与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期待——“高标准建好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推动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集群加快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升。”不谋而合。
2023年,是连云港确定的“攻坚突破年”,聚力培育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亿集群,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依旧是连云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
而在此之余,连云港也将全力做强主导产业,奋力发展县域经济,致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在枢纽经济、海洋经济、数字经济与循环经济齐头并进的发展中,迎接中国式现代化新港城的未来。
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新港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连云港现代化产业体系日渐完善的今天,推动城市各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始终是连云港的不变追求。
生态环境保护的底色关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近年来,连云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建设美丽连云港。
2022年,连云港实现空气优良率全省第二,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完成治水工程153个,打造幸福河湖样板29个,实现石梁河水库清水进城、活水绕城,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一;完成绿化造林2.78万亩,湿地修复3153亩;还入列了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
走进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这里依旧保留着鸟语花香的美丽风景,大批候鸟来到在此觅食、栖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而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这个强势崛起的“石化之城”,正是新时代连云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缩影。
兼具绿色与发展,连云港也紧盯国家新能源发展政策,积极抢抓能源转型发展机遇,积极推进核电、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持续优化城市能源供给来源,着力打造绿色能源之都。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海洋能资源,连云港以企促产、以产成链、以链成群,一座绿色发展新港城正加速崛起。
在保证绿色发展的基础上,连云港也展开了对城市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对城市宜居环境的整治。例如,依托山海河湖等生态资源,连云港不断构建系统完善的城市绿脉,哎保护开发海域、岛屿、岸线、湿地的同时,展现生态宜居美丽新港城的无限魅力。
同时,不断增加城区的功能性绿地,通过做美水岸水景,建设口袋公园、街心游园等举措,将连云港建设成为公园里的城市。2022年,连云港西连岛滨海风貌塑造、海滨大道景观提升等工程扎实推进,赣榆琴岛天籁、白鹭公园已建成投用。
今天的连云港,在绿色低碳的生态底色下,宜居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公共生活设服务的日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持续健全,民生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一座生态宜居的美丽新港城隐隐浮现。
而面向未来,现代化连云港将努力建成充分展现中国气派、江苏高度的双向开放门户,在产业链、创新链站上中高端的临港产业基地,山海和谐交响、文明协调发展的生态宜居城市,城乡融合并进、百姓安居乐业的共同富裕典范,在人民的期待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