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治理的数字化也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城市治理数字化以一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治理理念,构建城市智慧治理体系,以期高效解决城市各类违规事件,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但由于城市治理的职能和范围不断扩大,城市治理难度、工作负荷也在随之增加,通过信息化提升城市治理的工作效率就更加刻不容缓。
罗湖区是深圳最主要的金融区和核心商业区之一,也是深圳经济特区最早开发的城区,亦是深圳市的中心城区。“正因为是最早开发的城区,整个城区的道路非常复杂,城市管理的难题也更频发。”韩韬解释道,以前需要大量人力上街、扫楼才能发现各种乱摆、乱卖、违停等现象,不仅效率低,执法人员还要经常与小商贩进行“游击战”,进一步加大了执法的难度。
(深圳市罗湖区智慧城市建设中心 智慧城区推进部 部长 韩韬)
如今,罗湖区城市信息化建设,着手在“基础网络、基础设施、电子政务、资源共享和应用系统”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同时,罗湖还联合旷视针对“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街面秩序和市政设施”等6大类18种城市治理场景中的各类违法与违规行为,基于旷视万象(城市治理视频智能分析识别系统)进行“AI”辅助治理,为罗湖区的城市治理行为提供了强大支撑,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
目前,旷视万象也在全国近20个城区落地应用,为城市治理的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提供更多新的可能性。
缩短闭环处置时间 简化组织流程
“依托旷视,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结合视频来发现城市管理的一些痛点问题,让其辅助人去管理城市痛点,不仅管理效能有所提升,处置链条也会加快很多。”韩韬表示,这一点也得益于罗湖区有着丰厚的视频资源,可以将二者有效结合,让治理更充分、时效性更强。
韩韬进一步解释,一方面从效能看,发现事件的时间有所提升。由于视频源是24小时处于工作中,只要发生事件便可及时报警;而以前通过人工的形式,网格员和市容巡查员去路面巡查,只有走到事发地才能发现,不及时性较弱。
另一方面,处置的效率也有所提高。“以前人工采集的事件要进入事件分拨处置平台,需要依托人去进行分拨。”韩韬举例称,此前路面上出现垃圾后,需要先通知街道,然后是垃圾清扫保洁公司,最后通知到保洁人员去处理,而现在可以通过事件的自动分发,直接关联到责任主体,减少分拨,缩短处置链条。“这就使得原先5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事件,现在只需1个小时,处置效率明显提高。”
(罗湖区桂园街道办执法大队现场办公)
据了解,目前罗湖区主要打造以桂园街道为代表的治理新模式,其责任主体包括了桂园街道的681家商户,涵盖8个街区近80%的商户;其次还有以社区为维度的小区责任主体,涉及到晾晒、垃圾堆放等环卫类事件;最后则是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也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处理。
“当前主要是以短信通知整改为主体形成的闭环,基于视频的发现来进行两级分工,比如街道是作为街道整体的分布闭环,区里的则是由区里进行分拨,事件来了之后,可以视其程度,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走街道分拨还是区里分拨平台。”旷视产品技术人员表示,在对违规事件的处理中,系统AI智能视频分析及时完成现场取证的同时,可利用结构化分析辨别责任主体,通过业务短信接口向责任主体推送整改建议通知,也可实现连接扩音器与摄像机提示违规事件等实现“非现场执法”,能够最大程度引导责任主体对城市治理问题的主动整改与自治。
而这也正是罗湖区想将此前“长线调度”的模式转变为如今“治理分级、片区统筹”的初衷,即由原先“自上而下”的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通过技术实现社区、执法大队、街道的自主运行。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是一个开放且复杂的系统,尤其是多个系统彼此交织相互作用,对罗湖区来说,又该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将复杂的系统实现智能化,仍需更多的探索。
从“人海战”到“人机”交互的转变
作为罗湖区城市治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旷视基于自研的Objects365物品检测集和新一代AI生产力平台Brain++打造了旷视万象城市治理视频智能分析识别系统,通过集成高效能的算法,万象得以为罗湖区内的事件对象进行特征检测,在这个基础上,城市管理部门期待已久的实时物品识别、非现场执法就成为了现实。
在韩韬看来,首先机器是自动进行识别的,对城市治理来说增加了事件源,此前人工的巡查体系依然在运转,另外增加了一双观察城市治理事件的“眼睛”。而进入到后面的处置链条中,类似于机动车违停、乱摆乱放、店外经营等18类聚焦城市管理痛点的事件,该归谁处置还是归谁处置。“最棘手的还是夜间事件,比如垃圾暴露等等,以前需要两个公务员去夜间执法,现在通过视频取证,人和机器相互协作,大大缩短了发现及处置事件。“
具体到执法层面,一般来说对事件的处置分为两种,目前均采取处置前分拨的方法。其一是常规事件,分到街道办、执法大队后,有人分别负责监督、处置,通过技术手段简化了2~3个流程后,现阶段只需监督-处置-核查-归档几个步骤,1个小时就能处理完全部流程;另一种则是应急的事件要上报,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办,比如:燃气、水利,就会转到相应的部门去处理。
(罗湖区桂园街道办执法大队)
而在硬件方面,桂园街道现已接入500多个摄像机,同时重点布置了百余处关键点,后续还会继续拓展。“一是因为平台的算力资源有限的,没必要对所有摄像机进行部署;另一方面则是事件会发生转移,从一个社区转到另一个社区,就需做布控策略方面的调整。”旷视产品技术人员表示,要根据实际情况,把AI力量聚集在比较关键的场景,进行针对性治理辅助。
在关键点选择方面,通常会按照业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比如在桂园街道,会跟街道执法队员一起讨论,哪些位置需要关注、哪些地方事件频发,需要关联哪些街道、商户等等,“具体到落地过程,还是要和业务强相关,结合业务做落地和布部署。”
由于视频的资源已经建在那里,后期只要在后台进行对应的更改、暂停以及增加其他服务类型,不再需要对硬件端进行调整,这种智能化的升级后,系统就可以进行多种应用,在资源的使用上也可以灵活调配。旷视万象最大的产品价值在于通过系统平台化,打通了城市治理部门“智能识别、智能预警、智能研判、智能转发”的业务闭环,帮助城管部门高效处理问题。
“当整个流程走通后,有的工作慢慢的就会通过机器来实施,包括网格巡查人员都要慢慢的调整工作内容。目前的增效是加入人工算法解决城市治理问题,后续则要通过人效提升来实现增效。”韩韬表示,尽管看上去很简单,但这个系统仍旧是个复杂的系统,单纯靠“人工智能+系统”还达不到城市治理的终极规划,后面还需要配套政府的运行机制,从更广的层面来实现城市治理。
算法精确度接近90% 旷视要做连接科技与现实的“绣花针”
在韩韬看来,智慧城市对于城市科学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优化政府治理流程,提升城市治理效率;二是有利于政府服务改善,提高社会满意度;三是有利于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提高市民幸福感;四是有利于提升城市风险管控能力,提高市民安全感。
(深圳市罗湖区智慧城市建设中心指挥中心)
随着旷视万象系统的建立以及效率的提升,罗湖区希望能增加商户和违法主体的自我意识,减少他们违法的机率。在韩韬看来,监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AI在城市治理场景的应用是希望通过技术释放城市管理的资源和生产力以更好地服务城市,还同时引导群众自治,提升市民综合素质。
除此之外,旷视也在进行工程实践与业务实践的探索,通过部署即插即用的AI算法,帮助城市管理部门打造出了统观全局的实时感知体系,因地制宜去实现落地。比如罗湖区有分拨平台,而其他城市、区县不一定有,旷视则会提供相应的AIoT软银一体化的产品及方案。
如果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像绣花,那人工智能就是一枚击穿和缝合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鸿沟的“绣花针”,尤其是对于特大城市、超大城市来说,人工智能的规模化感知和辅助决策能力更为凸显。
韩韬发表示:旷视万象的系统本身相对比较简洁直观,一方面可每天发生的事件,会按照时间顺序弹到首页的状态上;另一方面在处置的时候,只需要一个分拨人员就可以进行分拨处置操作,直达社会上的一些责任主体,可以优先处置。“它最大的特点是把整个处置链条延长到了社会端,以及系统的自动复核极大的减少了时间成本。”
如今,旷视万象已在全国近20个城区落地应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为城市治理的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提供更多新的可能性。在旷视与罗湖区的合作探索中,AIoT技术的加持使得城市治理视频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城市治理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同时培养了市民自治能力,提升公民素养,罗湖区向建成全社会共享的智慧城市的目标迈出坚实一步,也为城市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