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一旦开战,美想让澳冲锋?澳防长冷脸回应,并不简单!
如果台海爆发冲突,美国会冲在前线吗?答案可能让你意外。就在美国未明确承诺保卫台湾的同时,它却频繁向盟友施压,要求他们承担“急先锋”的角色。而澳大利亚的回应,显然让美国碰了一鼻子灰。
澳方的态度不仅揭示了美澳关系中的微妙变化,也反映了印太地区安全格局的复杂性。到底发生了什么?
7月13日,澳大利亚国防工业部长帕特·康罗伊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采访时,被问及一个敏感问题:“如果台海爆发冲突,澳大利亚是否愿意出兵?”康罗伊的回答掷地有声:“我们不会讨论假设性问题。是否出兵,只能由当时的民选政府决定。”这一表态直接回应了美国国防部近期的施压。
美国的施压始于几个月前。五角大楼副部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曾多次向澳大利亚和日本官员施压,要求两国明确在台海冲突中的角色定位。然而,矛盾的是,美国并未对保卫台湾作出明确承诺。科尔比在国会听证会上公开表示,“台湾并非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甚至称保卫台湾的“成本大于收益”。与此同时,美国防部副助理部长奥斯汀·达默更直言:“即便台湾失守,美国民众照样能过得不错。”这些表态不仅贬低了台湾的战略价值,也暴露了美国要求盟友冲锋的“双重标准”。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美国的要求显然难以接受。康罗伊的拒绝并非偶然,而是澳大利亚国家战略的一贯体现。尽管澳方声称担忧中国“在太平洋建军事基地”,但近年来,澳大利亚始终坚持“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这一立场背后,是对经济利益的清晰认知。
数据显示,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约25%的澳大利亚出口依赖中国市场,包括铁矿石、煤炭和农产品。同时,中国游客为澳大利亚旅游业贡献了数百万就业岗位。就在康罗伊表态的前一天,澳总理阿尔巴尼斯访华,与中国官员推动绿色矿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合作。这种经济纽带显然比安全胁迫更可靠,也成为澳大利亚外交政策的压舱石。
美国试图通过“反华联盟”消耗中国的策略,在印太地区遭遇了现实的挫败。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友拒绝对华“预设敌意”,东南亚国家则以经济利益为重,始终保持中立。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休·怀特指出:“亚洲国家不愿为美国利益牺牲自身繁荣。”当美国的“优先主义”变成“盟友牺牲”,再坚固的盟约也难以维系。
澳大利亚的拒绝不仅是对美国施压的回应,更是其战略自主性的体现。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澳大利亚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安全承诺,将成为未来外交政策的核心课题。而随着中澳关系的回暖,经济合作或将进一步深化,为地区安全格局提供新的可能性。
康罗伊的斩钉截铁表态,或许只是澳大利亚追求战略自主的开始。这场围绕台海冲突的外交博弈,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