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劝和”到“递刀”:特朗普半年四变脸,俄乌战场成他的“秀场”?

据凤凰卫视报道,对于俄乌,特朗普的态度突然又180度大转弯,对普京爆粗口的同时,决定重新向乌克兰供应进攻性武器,并且向俄罗斯下了最后通牒。变来变去的特朗普,这一次能否稳稳地支持乌克兰?夏季攻势以来俄罗斯屡屡得手,特朗普的回心转意,能否为乌克兰带来形势的转圜?

Part.1

7月14日,白宫记者会上,特朗普面对媒体镜头郑重宣布:“美国将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防空系统,由北约盟友协助交付,我们不会袖手旁观。”在这场不满10分钟的讲话中,他还向俄罗斯下达最后通牒,“我对俄罗斯非常不满,如果俄乌在50天内无法谈判达成停火协议,美国将对俄罗斯实施非常严厉的关税及次级关税。”

这是一记重锤,敲在三年战火未熄的俄乌战事上,但外界的反应却不像以往那样迅速“跟进”。因为,这已经是特朗普年内第四次调整对乌政策方向。从“劝和”到“断援”,再从“恢复防御性武器”到如今的“进攻性装备+经济制裁”,每一次“表态”,都像一块临时拼接的拼图,而不是一份连贯的战略蓝图。

7月14日,特朗普总统与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共同宣布了美国对乌克兰提供重大武器援助的计划,同时还对俄罗斯发出了一份“最后通牒”,并附上了“50天限期”和“100%关税”的组合拳。

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世界最先进的“顶级军事装备”将从美国采购,然后通过北约将这些装备迅速运往战场,采购费用由北约支付。特朗普称,“欧洲国家知道这一点,根据协议,我们将向他们提供武器,而他们负责支付费用。至于美国,我们并不承担,我们不是在购买这些武器,而是制造它们,然后收取相应的费用。”

这一政策反转既被视作对普京的“施压”,也被部分共和党议员解读为“向军工利益集团让步”。

但这一切的代价是,乌克兰对美国政策信号的判断越来越困难。而普京也早已看透:这个“说今天援助、明天制裁”的对手,更在乎镜头效果,而不是地缘格局的稳定。

如今,特朗普一手高举“爱国者”导弹系统,一手挥舞关税大棒,却无法掩盖核心问题:他的每一次出牌,都更像是一场“对内政治表演”,而不是对战争真相的回应。

对美国盟友来说,这是一种警示:一个将外交政策建在“即兴表达”和“选举算计”之上的超级大国,可能在关键时刻失去方向。

而对俄乌双方来说,这种反复无常的主导者,也许会成为他们最不可控的“战场变量”。这一次,他又开口了。但问题是,50天之后,如果俄罗斯没有停火、乌克兰还在苦战,他又会不会,再次改变剧本?

Part.2

目前,美国国会两党议员正在推动一项制裁立法,该法案将授权总统对从俄罗斯购买铀、天然气和石油的国家征收500%的关税,且可能在本月底前将该法案提交表决,若法案通过,特朗普对俄政策的“急刹车”就有了法律扶手。

回看特朗普二次任期以来,对普京的态度数度翻转。

2月12日,特朗普与普京进行了一场正式电话会谈。会谈后,特朗普对外声称与普京超一个小时的通话,“富有成效”。

5月19日,特朗普与普京再次通话,持续两个多小时,双方都作出积极评价。

但本月以来,俄罗斯加强对乌克兰的袭击力度,特朗普对俄也突然“变脸”。7月3日,特朗普抱怨他与普京的通话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他对乌克兰问题感到“不满”。7月8日,特朗普在白宫内阁会议上谈及普京,更是飙了脏话。

7月13日,特朗普在宣布将向乌克兰运送“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时,又再次对普京翻脸称,“普京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他白天说得很好,晚上却去轰炸。其中有一些问题,我不太喜欢。”

不难看出,特朗普所谓的“调停”,实为双向施压:对俄放狠话,对乌加军援,但又想把账单甩给欧洲,以维持“美国优先”和军工利益双重面子。问题是,美军自身库存紧张,美国军工扩产龟速,而中东、印太也在抢占资源;再加上欧盟经济疲软,真要大把买单并不现实。特朗普想抽身,更多是政治表态,而非可行方案。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特朗普政府虽积极推动俄乌和谈,但半年多来收效甚微。俄方立场持续强硬,对乌空袭强度较去年翻倍,导致乌境内人道主义危机加剧。国内选民因人道灾难加剧而对乌同情升温,倒逼政府内外政策承压,迫使其加速推进停火进程。这种背景下,特朗普对普京的不满情绪渐增,美国转而加大对俄制裁力度,恢复对乌援助,维持俄乌的战略平衡。

军事专家 萨苏:

特朗普政府对乌军事援助调整的核心变化在于向乌克兰提供更多武器。特朗普表示,这批武器可能数日内抵达前线,且无需美国直接支付费用。这就意味着这些武器实际上是美国放在欧洲盟国武器库中的,它可以直接把这些武器提供给乌克兰。但根据协议,欧洲盟国需后续从美国购入同型号武器填补库存空白,并支付费用给美国。

特朗普对乌克兰援助的反复无常、对俄罗斯态度数次翻转的背后,实则是为美国军工复合体谋利、平衡国内政治博弈,并借机削弱俄罗斯、控制欧洲。

特朗普的每一次态度的变化,都精准地踩在某个政治敏感点上:2月是刚上任、需要展现止战决心;4月断援是为拉拢孤立主义票仓;5月回援 是为了稳住北约;如今再度强硬,是为应付国内的外交质疑。

当前,美俄接触仍停留在“技术性沟通”阶段,尚未触及实质妥协。未来是否能出现真正的谈判突破,还需取决于乌东三州:顿涅茨克、扎波罗热、赫尔松的控制权演变。如果俄罗斯在战场上进一步推进,其政治议价能力也将随之提高。外交进程的拐点,仍然掌握在战场一线。

战火没灭灯,政客秀开场,乌克兰领土终究是大国棋盘里的沙盒战场。

Part.3

7月10日,俄外长拉夫罗夫与美国务卿鲁比奥在吉隆坡就乌克兰危机进行会见。此次会晤恰逢俄军宣称完全控制卢甘斯克州,双方讨论了乌克兰危机等议题,鲁比奥称,“任何和平路径,必须以恢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前提。特朗普对俄罗斯在谈判中缺乏灵活性感到失望,并强调需要看到一个清晰的‘路线图’以结束冲突。”

期间美方发出“对乌军援从未停止,只是需国会审批”的论调,试图为政策波动寻找合理性。

军事专家 萨苏:

特朗普政府着手改善此前持续低谷的美俄关系,两国通过高层会晤重启外交接触。俄方将此次互动视为国际外交突破,但会晤后不久美方即宣布重启对乌武器支援。国务卿鲁比奥相关声明表述模糊,既未明确政策方向,或者未获得授权公布政府的新决策。美方解释暂停援助属技术性调整,因担忧自身武器库存不足,此表述为后续政策转向预留空间,显示美国对乌政策正处于动态调整阶段。

2025年7月1日,俄罗斯国防部正式宣布,已完全控制卢甘斯克州全境,这是乌克兰首个完全沦陷的州级行政区。这一声明标志着俄乌冲突爆发三年多来,俄罗斯首次实现对一个完整乌克兰州的全面控制。

卢甘斯克作为“顿巴斯双子星”之一,一直是乌克兰的工业核心。卢甘斯克州地处乌克兰东部,与俄罗斯接壤,是顿巴斯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军事观察家统计,2022年至2025年间,俄乌双方在卢甘斯克境内发生了超过200次重要战斗。

军事专家 萨苏:

普京宣布完全控制卢甘斯克州,将其作为未来谈判的战略筹码,该州是乌东四州中首个被俄方全境掌控的区域。普京的执政风格凸显战场成果与政治目标的深度绑定:此时宣布胜利既可提振国内士气,又向国际社会展现俄方决心,尤其在应对特朗普政府施压背景下,表达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宣布军事上的胜利。

当莫斯科宣布已完成对该地区的“彻底解放”,基辅严词驳回称其系“非法军事占领”,两个国家的生存危机与战略野心在此刻实现短兵相接。面对俄军展开的夏季攻势,乌克兰仍力图在部分界区展开抵抗,同时西方国家增援也在加速恢复。

6月30日晚,至少6枚“风暴阴影”巡航导弹砸向顿涅茨克市中心政府大楼,无人机群突袭卢甘斯克市居民区,多栋公寓燃起大火。

7月1日深夜,“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和FPV无人机突袭顿涅茨克的俄军中央指挥部,据俄罗斯媒体7月3日报道,证实俄海军副总司令米哈伊尔·伍德科夫,在库尔斯克边境执行任务时阵亡。

7月12日晚间,泽连斯基宣布将对俄罗斯采取“不对称战术”,核心是通过远程无人机打击俄境内目标,以此回应俄军的持续攻击。

Part.4

据乌国防部最近的统计数据,6月以来,乌无人系统对俄罗斯阵地打击在占整体打击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哈尔科夫地区,乌克兰第三独立突击旅仅凭无人机和自杀式地面作战平台,首次成功迫使俄军士兵向无人装备投降。并称:“历史上第一次,俄军士兵在纯粹由机器人系统发起的进攻中投降。”

军事专家 萨苏:

俄军夏季攻势成果有限,乌克兰凭借无人机战术稳住前线,但后方城市防御始终吃力。俄军转而加大对乌后方城市的打击力度,攻击规模屡创新高,持续攻击对乌后方士气及补给线造成冲击。这种不对称攻势也暴露了乌防空体系的薄弱环节,而特朗普政府最新声明或已填补该漏洞,俄军恐难复制此前战果。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三年多,目前俄罗斯控制的地区主要包括克里米亚、卢甘斯克,以及顿涅茨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70%以上的区域。

俄军在顿巴斯方向,以钳形攻势逼近科斯蒂安蒂尼夫卡与克拉马托尔斯克两大重镇,攻克后将彻底掌控顿巴斯全境;扎波罗热方向依托南北交通线稳步西进,炮火已逼近第聂伯河西岸;苏梅与哈尔科夫方向则通过炮击与无人机打击实施战略佯攻,成功牵制乌军精锐。

这种“重点突破+战略牵制”的组合拳,预示着乌东四州的战略天平或将进一步倾斜。对乌东四州而言,卢甘斯克模式可能成为范本。俄军正以“线性推进”模式蚕食苏梅边境,若第聂伯河防线失守,哈尔科夫将直面威胁。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普京宣布俄罗斯将扩大在乌的军事目标,不排除占领更多区域。俄方已着手在苏梅州、哈尔科夫州建立缓冲地带,控制面积超数百平方公里,并突入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州,正对红军村实施三面合围,顿巴斯地区控制权争夺进入新阶段。乌克兰媒体称俄军在扎波罗热州集结11万兵力,北向攻势或威胁顿巴斯乌军后勤线。当前俄军采取多点强攻策略,试图打破战场僵局。

未来,乌东四州的控制权将成为决定谈判走向的关键变量。战场形势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牵动外交桌上的筹码变化。美国内部对政策的摇摆,欧盟盟友的忧虑,以及俄罗斯的战略坚守,都让这场冲突复杂而难以预料。正如我们今天所见,战争的硝烟并未消散,和平的曙光依然遥远。

军事专家 萨苏:

特朗普的战略调整隐含着对俄乌下一轮谈判的期待:要求乌克兰作出让步,因其单凭自身难以恢复1994年的边境,反攻需依赖美欧大规模支持,而美方已明确拒绝提供此类援助。俄军战线因美对乌新援助趋稳,强攻将付出高代价,或促使俄方理性接受谈判方案。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设定50天的战略缓冲期,但鉴于其政策的反复性,未到期限也可能作出新的策略调整。

制片人:王瑞

编导:易晏

编辑:王津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