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疑似为某学校“三班班长竞选”而发起的微信小程序投票,因投票链接被分享至外部社交平台,经过社群裂变传播,最终吸引了超132万网友投票。相关投票信息显示,截至9月23日19:16投票结束,三名候选人中,李同学最终得票达1294746票(占比97.6%),远超另两名候选人。
此事被广泛关注后也引发质疑:到底是真有这么一所学校搞了一场班干部竞选活动,还是一起“秦朗丢作业”式的虚假策划?这需要涉事账号、网络平台作出公开回应。
该投票小程序开发公司称,发起人设置的是公开投票,支持分享至朋友圈或微信群,所有人都可以直接参与,目前未发现“刷票”等异常。据媒体报道,此事让这款投票小程序意外走红,也有很多自称是当事人李浩的账号出现,不过更多的则是蹭热度的账号。
在网络时代,假的真不了。如果最后被证实真是一起“秦朗丢作业”式的虚假策划事件,那涉事账号及其背后推手肯定都难逃处罚,“猫一杯”被全网封号就是前车之鉴。
跳出事件看,“投票选班长”不管是策划还是真事,这么多网友参与其中折射出的“戏剧性”和“荒诞感”,都值得反思。
如今,从幼儿园到高中,从班干部评选到优秀学生的评比,经常陷入拼人脉、比资源的怪圈,扭曲了原本纯粹的教育初衷。班长竞选的本质,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朝夕相处的集体中,通过公开程序选出一位有责任心和能力的代表,它是对一个学生管理能力、责任心和同学认可度的综合考察。
班干部的选举,最理想的方式是在班级内部完成,由老师引导,同学们面对面地讨论、推荐和投票。这样的评价,建立在日常观察和真实互动的基础上,才更具公信力和教育意义。
一旦把投票链接搬到网络上,事情就容易变味。当选班干部变成一场拉票大战,家长开始动用各种关系,发动亲友反复刷票时,评选的公平性便荡然无存。
此次“三班班长竞选”风波中,132万张选票中,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位李同学?大部分网友完全只是好奇跟风,随手一点,凑个热闹。但“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全民参与看似人畜无害,实则导致严肃的班级事务变成了流量狂欢。
当下社交网络发达,很多校园事务也被搬到了网上,从孩子们的世界扩展到了成千上万陌生人的手机屏幕里。安静的校园事务不得不接受网络围观,这未必是好事。
这次投票若不是有意编造,也可能是“意外”泄露的。这同样说明即便组织者能明确意识到不应该把班级事务放到网上,但技术的便利和传播的惯性,依然让这件事失控了,这也是过度依赖数字工具的风险。
不是说工具本身不对,而是那些本该在教室内安静完成的活动,就完全没必要搞到班级之外,甚至压根就没必要“上网”。不加节制地将一切评比、选拔都交给网络投票时,未必能体现竞争公平,反而可能助长不良风气。
一个真正有责任心、服务热情的孩子,不需要靠网友的投票来证明。他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自然会赢得老师的认可、同学的信任。教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在长期观察和真实交往的基础上,这种真实是任何线上投票都无法还原的。
喧嚣的“人气比拼”,只会扭曲教育的本意。让校园事务回归校园之内,教育才能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