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务省局长从17日开始访华,18日与中方官员会见。这位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并没有在抵达的当天就会见中方对口官员,在机场脸色铁青,一言不发,直接去了日本驻华大使馆。
来者不善
如果是十万火急的紧急事务沟通,来使甚至可以一下飞机就与中方会谈,日本这位局长隔天才与中方会见,间接说明了他此行意图。

这位局长并非受中方邀请,而是来替首相擦屁股。既然提出要来北京,中方不会拒绝,拒见显得理亏,反而会给日方炒作的口实。既来无妨,先听听对方怎么说。
当中方排定与之对话的官员和时间后,日本局长提前抵达的目的是布局应对。
局长第一时间钻进大使馆是必然的,与在地掌握中方动向的使馆人员会商,分析中方的真实意图,商定应对策略。毕竟,平时人在东京的局长对中国事务的熟悉程度,跟使馆人员无法相比。
日本人在中国当间谍搜集情报的做法有悠久传统,侵华战争前期就曾派人游历中国,刺探军情民情,为全面侵略做足功课。
和平时期,外交官平时同样注重情报收集整合,并经过详细分析,提供给日本外务省决策的方案。
不过,在肇事者高市早苗本人没有忏悔及收回“存亡危机论”时,局长完全不具备资格替她道歉或撤回言论。即便他这么做了,中方也不会买账,中方要的是首相本人把原话吞下去。
局长能做什么?
首先是辩解,也就是所谓的日本政府在台湾议题上的立场没有改变,希望中方不要误读,以免坏了中日关系大局。
这种辩解是苍白的,也是徒劳的,中方看到的是高市早苗本人窜访台湾,当了首相后抛出“存亡危机论”,在中日会见后高调见台湾政客,并在社交账号上炒作晒图。中方听到、看到、感知到的是首相一次次踩踏中方核心利益的红线底线。
第二是摸底。日本局长肩负的真正使命是要摸清中方的意图,和下一步制裁的底牌,考虑日本应该怎么提前应对。两国间的情报战、心理战,经济贸易战、人文交流受阻,甚至军事碰撞等,都可能随着高市首相的顽抗而升级。日方需要提前得知相关情报并部署。
第三,日方试图转移焦点,倒打一耙。派局长访华,高市本人和外务相就可以对国内交代,日方已经做出外交努力,媒体别再质问首相外交无能。本质上,是在明知中方无法原谅的情况下倒打一耙,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制造舆论,诋毁中方“战狼外交”等,把中日关系的快速下滑归咎到中方。
日方甚至试图在即将举行的南非G20峰会上争取两国总理级别会见。17日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明确给出回答:没有会见日方领导人的安排。日方其实是明知不可能有这场会见,但故意把球抛出来,制造中方拒绝的舆论。这是典型的日本诡计。
日本官房长官木原稔在18日的记者会上,就印证了这种心思,他说日方“对开展日中间各种对话持开放态度”。言下之意,是中方关闭了对话大门。
中方如何应对?
如果高市早苗不按中方的要求把原话吞回去,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自负。最近几天的政治、旅游、教育、商务等各项交往都按下暂停键,这只是前菜。
从对等反制的角度看,既然日方动的是中方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中方不好意思只动日本利益的皮毛,加码版的反制将陆续推出,将增压甩给高市本人。
比如,作为国土延伸,海警船等公务船加大在钓鱼岛周边巡航,在船上多升起五星红旗,或派遣无人机常态化巡航钓鱼岛,也不妨参考黄岩岛模式,将钓鱼岛建设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拜日本首相所赐,中方有来无往就非礼了,这下就不必再含蓄。
在高市早苗知错不改的情况下,局长进京当说客,刺探中方情报,注定于事无补。
解铃还须系铃人。
局长,喝口茶请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