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莲感叹:要是按照陈永贵书记的设想继续发展,大寨会走向何处

前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纪录片《大寨战天斗地》火遍大江南北。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陈永贵带领大寨村村民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道路,不靠天不靠地,战天斗地靠自己。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同样是大寨村这片土地,郭凤莲的决心又一次改变了全村百姓的命运。

时过境迁,当郭凤莲回首观望来时的路,心中百感交集,不禁发出感慨:倘若按照陈永贵书记的设想继续发展,大寨村将会走向何方?

今天我们重新翻开历史的篇章,看一看陈永贵、郭凤莲两个人的村庄到底是怎样。

1

坐落于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村,其发展长期以来都是当地政府的棘手难题,可小山村距离昔阳县城甚至不到十里路,为何发展却举步维艰?

这座小村庄实在是太小,小到只有几十户人家,况且这自然条件也让人看不到任何发展的希望。

大山连绵不断交错纵横,陡峭的坡路让几公里的路程走起来困难重重。

就像是老天爷不赏饭吃,大寨村的耕地土层薄的可怜,况且严重缺水,十年庄稼八年旱。

解放之前,大寨村亩产粮食也就100来斤,压根就填不饱肚子,建国之后在农业合作化改革的浪潮中,大寨村的情况虽然明显好转,但粮食产量仍不尽人意。

村支书陈永贵六岁的时候就来到了这片土地,直到1952年,而立之年的陈永贵扛起了村庄的大梁。

也正是这一年,他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前往省城出席农业丰产劳模代表会,这一去改变了陈永贵的命运,也改变了大寨村的发展。

在大会上,陈永贵结识了大名鼎鼎的张老太,这位全国著名劳模,不仅参加过1949年开国大典,甚至毛主席都给了她三个信封让她有事可以自己向主席反映。

回到省政府招待所后,陈永贵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张老太的事迹诚然轰动。

可她和自己都是基层干部,张老太能创办互助组推动农业生产合作化,自己怎么就不能让大寨村焕然一新!

都说十年磨一剑,而陈永贵和大寨村全体村民努力了十年终于换来了蜕变。

十年间,陈永贵要求干部“不自私、不特殊、不脱产”,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几乎每天天不亮的时候,就已经能看到陈永贵拿着家伙什出宫,寒冬腊月自己一马当先带头跳入冰河中垒坝……

但谁也没想到1963年的一场洪水直接吹散了大寨村全村人民填饱肚子的梦!

接连七天七夜的大雨,把陈永贵制定的10年造地规划冲散的无影无踪,甚至很多社员的窑洞都被冲垮,无家可归。

望着颗粒无收的庄稼,望着流离失所的社员,陈永贵陷入沉思。

可谁也没想到,他竟然说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话:“大灾之年,不要国家的救济粮、不要国家的救济款、不要国家的救济物资。”

除了“三不要”之外,还有“三不少”——“上缴国家的粮食不少,社员的口粮不少,社员的收入不少”。

可光说不干假把式,陈永贵身体力行带领全村老百姓向太行山的石头正式宣战。

他们穷极十年在七沟八梁上凿出800亩梯田,4700块“鸡窝地”改造成“海绵田”。

这工程量放在当下都让人震撼,更别说那个没有机械全靠双手的年代了,村民们已经下定决心,白天修地,晚上修窑。

但若实现如此宏伟的目标,当然要一步一步走,大寨村的步子走得相当稳健,到了1963年,大寨村的亩产粮食就达到了745斤,向国家上缴了24万斤粮食。

大灾之年逆转局面,大寨村的辉煌故事让人瞠目结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毛主席第一次听到了陈永贵的名字。

1973年9月,此时陈永贵三个字已经火遍了大江南北。

时年58岁的陈永贵当选为政治局委员,不久后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这年年底,他辞去了大寨村村支书的职务,接替他的则是大寨村铁姑娘队队长——郭凤莲。

可世事难料,大约是从1979年开始,大寨村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此时改革开放开辟了新的篇章,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广泛推广时,大寨村的集体化模式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寨村的辉煌光环变得愈发微弱,而此时安徽的小岗村却成为全国的“明星村庄”。

从大寨村走出来的陈永贵十分苦闷,而此时身为大寨村村支书的郭凤莲同样十分苦闷。

于是在1980年赴京出席会议的时候,郭凤莲受到了邓公的接见,邓公一番指点迷津,让郭凤莲的心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公到底说了些什么?

在他看来,大寨村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值得学习,可“全国学大寨”已经剑走偏锋,走向了极端,而此时的大寨村也走向了极端……

2

不久后郭凤莲被安排到了晋中市果树研究所当副所长,直到五年后他才重新来到了大寨村,但此时的老书记陈永贵却已经因肺癌离开人世。

自打郭凤莲走之后,大寨村前前后后换了四任书记,唯独郭凤莲是省领导研究决定的。

此时的大寨村实在需要一个能撑得起来的书记,于情于理都不能放弃大寨村!

许多对过去那个年代怀有感情的群众,都希望大寨村能重铸往日之辉煌。

陈永贵书记用了整整十多年,书写出了大寨精神的传奇故事,可想当年一样实现逆转,谈何容易。

此时的大寨村人均收入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连干部工资的发放都要“赊账”

面对困境,郭凤莲没有一句怨言,而是毅然决然前往较为富裕的江浙一带以及河北考察学习。

回来后,郭凤莲已经下定决心,至少在当下的大背景下,单靠农业发展很难“逆天改命”,因此一番东拼西凑,郭凤莲带领村民在大寨村成立了羊毛衫厂。

建厂的钱都是借来的,很多人并不看好郭凤莲的冒险之举,甚至将羊毛衫厂称作“要饭厂”。

郭凤莲还是没有多言,只是一门心思经营工厂,不久之后他用实际行动打消了他人的质疑,“要饭厂”摇身一变成为“致富厂”。

而后大寨村经济开发总公司横空出世,甚至资源企业以及贸易企业也纷纷来到大寨村大干一场。

一直到2007年,工业已经成为大寨村的支柱产业,占据全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2011年,大寨村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3万元,对于村民来讲绝对是个奇迹,曾几何时他们都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如今已经接近全国人均收入的两倍!

要饭村”的面貌已经一去不复返,到了2012年,村子的集体收入突破1亿元。

郭凤莲的眼光十分长远,村子里有些企业虽然能带来巨大收益,但污染却十分严重。

身为大寨村的第一负责人,她有必要当这个“恶人”,于是在她的号召下,大寨村关停了污染企业,并且不断把资源向旅游业倾斜。

到了现在,大寨村在旅游、建材、饮品等多产业齐齐开花,大寨村成为国家4A级景,区而郭凤莲也获“中国十大女杰”称号。

结语

假如没有陈永贵,就没有大寨的昨天;假如没有郭凤莲,就没有大寨的今天。

在两位书记的带领下,大寨村走出了别样的风采,不变的是精神,改变的是路径,可最终落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让大寨村走上一条正道,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谋到福利。

参考资料:

1、郭凤莲代表:“脚步得跟着节令走”——光明网2025-03-12 04:30

2、山西昔阳县大寨村: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新闻网2024-11-29 14:41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