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在广州举办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导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并得到冯氏集团李丰研究中心(香港)支持。论坛以“迈向‘十四五’的新发展格局与大湾区融合”为主题,于11月27日在中国大酒店(广州)举行。

本次会议受疫情影响,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不同地区的嘉宾从不同的视角,对重大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广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徐咏虹分别致辞。

2020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在广州举办

“十四五”期间构建中国经济新格局的宏观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发展既有美好前景,也面临重大挑战。其中一个就是债务灰犀牛。疫情冲击下,全球范围内债务攀升。截至2020年3季度,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估算,全球实体经济债务规模达206万亿美元,其中,政府债务攀升最快。

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副院长洪风认为,中国五年规划是中国特色治国方略,具有重大意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过程中,产业转移,环境治理,民生工程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中国“十四五”规划受到了国际社会更多的关注,具有国际示范意义,是大国崛起的不二法宝,更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的使命。

联合国人居署高级经济学家马尔科.卡米亚他分析了全球经济增长格局、趋势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比较了近三年全球经济增长趋势,预计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4%,2021年则反弹至5.2%,其中,中国2020年经济增长率为1.9%。他比较了2000年以来世界各地劳动力生产率增长趋势,发现亚洲地区劳动增长率快速增长,特别是2008年以后超过世界其他区域。他表示,城市和地区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具体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化,城市中非正式经济、不平等和住房市场,人与货物的自由流动,人力资本等。

2020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在广州举办

“十四五”期间构建中国经济新格局的宏观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李善同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区域发展的质量: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和都市圈;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他认为,要支持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的载体,区域靠城市来带动,城市靠区域来支撑。区域发展水平取决于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要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都市圈同城化。要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十四五”期间大湾区“双循环”枢纽的融合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叶嘉安回顾并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珠三角的经济合作。叶嘉安建议,香港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机遇,抓住“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合作关系协议所带来的新全球化机遇,抓住新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机遇,尽快寻找一个新的与大湾区经济合作的模式,以免错过这个日渐缩窄的机会。

2020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在广州举办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为理认为,全球化与信息化促进全球要素流动,流动性与全球化、信息化共同塑造世界发展格局,世界湾区形成、发展于全球尺度和本地尺度下的要素流动网络之中,流动性和世界湾区构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孪生关系。他认为流动性主要有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四种表现形式。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梁琦提出,广东要落实党中央的重大部署,并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在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定位。她探讨了广东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一些难点和堵点。国际大循环方面,体现在疫情和美国。国内循环方面,包括行政壁垒和市场壁垒,关键是市场壁垒。破解国内市场壁垒的办法要靠法治,完善产品标准。

最后,何德旭院长在会议闭幕式上,作出总结。他表示,本次会议收获非常巨大,因为今天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深度解读,也有对当前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形势的研判和预测,还有就是对这个新格局下大湾区的讨论,包括广州、深圳、澳门、香港这样一些城市在大湾区的地位作用和职责都进行了深度地分析。当然还涉及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区域发展、城市群、要素流动等等内容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各位专家的演讲里面,既有深度的理论分析,同时也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凤凰网广东新闻中心发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