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还健在的开国将帅只剩一位,今年102岁高龄,精神依然矍铄

2020年八一建军节,解放军报曾探访过10位健在的开国将军,听他们讲述那段血与火铸就的岁月,以此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走过的93年风雨历程。

而如今,再一一搜索这些开国将军的名字,却发现,目前依然健在的开国将军,只剩下一人了。

此一人,便是开国少将、乌鲁木齐军区原副司令员王扶之。

在新中国的一众开国将帅中,1923年出生的王扶之堪称“小弟”,然而,他身上的传奇经历一点也不少。

王扶之原名“王福治”,1923年出生于陕西省子洲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5岁丧母,他只能跟随爷爷和父亲艰难生活,靠吃百家饭长大。

随着家境愈发窘迫,父亲无奈背井离乡,到延安一地主家打工,王扶之也成了地主家的小放牛娃。稍大些,他又轮流到附近富裕农家做工。

在这段艰苦岁月里,父亲为了让他能有一丝文化启蒙,几经托人,将他送进私塾读了3个月的书。而就是这3个月所学的 “三家经”“百家姓”,让王扶之日后受益匪浅。

1935 年,对于 12 岁的王扶之来说,是命运转折的一年。延安一带常有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活动,这些红军与穷苦百姓休戚与共,与旧军队形成鲜明反差,这让王扶之心中萌生出当红军的念头。

于是凭借着 12 岁就身高 1 米 6 多的大个子,他虚报年龄,以 17 岁的假年龄顺利加入中国工农红军26军。

在登记入册,正式成为红26军一名“少共营”战士之时,文书听到他原名“王福治”的发音,不由念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厦倾危, 国人扶之”的名句,提议给他改了“王扶之”的名字。

从此,王扶之在红26军开启战斗生涯,并于同年加入共青团。时隔数十年后,在辽宁省军区大连干休所的王扶之谈及入伍动机,一连说了五个五,那便是“不再放羊,不再受穷,不再挨饿,不再讨饭,不再受欺”。

入伍当年,他先后参加了劳山、榆林桥、直罗镇等重要战役,尤其在劳山战役中,他凭借手里的梭镖,面对敌人的轻视,和战友们一起正面牵制、两侧迂回,成功攻下高地,从国民党手里成功缴获了自己从军以来的第一支枪。

然而,当时的王扶之其实也还不能理解“革命”的含义,直到一次差点当“逃兵”的经历,才令他真正开悟。

王扶之晚年回忆起来,都始终难忘那堂“特殊的党课”。

那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王扶之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

眼见“红五星”要换成“青天白日”,王扶之想不通,和几位战友商量着回家去,再找别的革命队伍。

结果这件事被组织科长知道了,组织科长的一番话,直令王扶之记忆犹新。

当时组织科长说:“现在国难当头,我们党是团结全民族力量一致对外,当抗日救国的先锋军!改编又不改心,红旗还在我们心里!”

王扶之晚年不禁对此感慨:“我那时刚刚成为一名候补党员,他(组织科长)在关键时刻给我指明方向。”

此后,全面抗战时期,王扶之担任测绘股长,随部队在陕西、山西、河北等七省辗转,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张店战斗、町店战斗等一系列战役。

在平型关战斗中,为给部队缴获一个日式望远镜,他被弹片击中左脸,留下伤疤;在艰苦的反 “扫荡” 战斗里,他多次身处险境,却始终坚守岗位,和战友们一起守护着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打响后,王扶之又历任东北民主联军营长、东北野战军二纵五师作战科长等职,跟着部队在东北、华北、华中南三大战略区征战。四平保卫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中,都能看到他冲锋陷阵的身影。

攻克锦州时,他作为主攻团副团长身先士卒;解放天津时,他担任团长,带领战士们奋勇杀敌,三次荣立大功。从松花江畔到镇南关,他的足迹遍布 13 个省、市、自治区,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汗马功劳。

1950年,王扶之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先后担任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团长、师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多次战役。而其中一场战斗,更令王扶之离死亡只一步之遥。

那是1952年8月2日,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已担任代理师长的王扶之正在山洞里和参谋们研究战况。

突然,一声沉闷巨响,山洞顶部被重磅炸弹命中,王扶之等 7 人瞬间被掩埋在漆黑的山洞里。炸弹爆炸的巨大气流将王扶之推到坑道尽头,压在碎石乱木之中,他顿时失去知觉。

当他醒来时,耳朵嗡嗡作响,身体被重物死死压住。此时,志愿军总部下达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营救被困战友。救援行动艰难展开,工兵们经过一天的努力,仍未发现他们的踪迹,甚至开始怀疑他们是否还活着,一度准备了三具棺材。

然而,转机出现了,一只苍蝇从坑道的缝穴中飞出,引起了工兵连长的注意。苍蝇的出现意味着坑道内有空气流通,王扶之等人可能还活着。

师政委立即增加兵力突击挖掘,经过一天一夜的艰苦努力,终于成功打开洞口,这时,在王扶之坚持下,他的战友们先一个个被抬了出去,王扶之最后一个,而此时距他们被埋已长达38小时。

战后,王扶之总结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只淡淡说了两个字:“命大。”

而王扶之的家人,却默默将8月2日定为了他的“重生日”。王扶之的女儿王小秋说,每年除了农历九月给父亲庆祝生日,8月2日,全家人也都会聚在一起。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对于这一天,他们有多么的后怕。

回国后,王扶之继续在军队中任职,1957 年从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毕业后,历任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师长、军参谋长等职。1968 年调至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担任作战部副部长、部长,协助指挥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和西沙海战。后来,他还担任过山西省军区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始终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如今,102 岁的王扶之依然精神矍铄,被问及这辈子最骄傲的事,老将军默默抚摸着胸前的勋章道:“没给红军丢人,没给国家丢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