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智慧在基层闪耀:以“12345”创新模式绘就青春建功答卷

“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共青团中央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下,鲁东大学交通学院“石榴花开・智绘青年”团队积极响应,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成果丰硕。

近日,该团队成功入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内蒙古“亮丽北疆,一城一榜”专项活动,并在烟台市社工部组织的志愿服务大赛中获评优秀团队。这些成绩得益于其以“文化传承+民族团结+乡村振兴”为核心,创新构建的“12345”实践育人模式。

“12345”模式推动实践系统化

“石榴花开・智绘青年”团队以系统化框架,立足学院专业特色,构建“12345”实践育人模式,让实践各环节目标明确、机制健全、资源充足。

1个核心目标: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主题开展所有实践活动。

2个机制配合:建立“校地联动”机制,与宁津县团委、文旅局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师生协同”机制,由专业教师全程指导,保障实践专业性。

3方资源整合:整合高校智力、地方文化、社会帮扶资源,形成“高校出方案、地方给场景、社会供支持”的合力。

4大实践行动:开展文化挖掘、民族团结、产业赋能、智力支援行动,实现“调研—服务—反馈”全链条覆盖。

5维联动赋能:从文化传承、民族团结、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组织建设五个维度,将实践成果转化为长效帮扶力量。

这一闭环设计使实践从“学生单方面付出”转变为“高校与地方双向奔赴”的育人过程。“我们通过系统化设计,让实践成为连接高校与基层的桥梁。”团队指导老师表示。

在服务周边社区时,团队充分发挥团队指导教师兼具 “社区居民 + 高校教师” 的双身份纽带作用,进一步创新实践模式。推出 “双轮驱动・三维赋能” 治理模式,以 “专业社工 + 志愿服务 + 智库支撑” 为核心,为社区治理注入青春活力。专业社工运用专业知识,精准把握社区居民需求,精心设计并高效执行各类服务项目;志愿服务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开展诸如关爱孤寡老人、义务支教等公益活动,为社区增添温暖;智库支撑则依托高校学术资源,为社区发展提供专业规划与建议。这一创新模式,让青春智慧在基层治理一线充分闪耀,也进一步丰富了 “12345” 实践育人模式的内涵,使其在社区服务领域同样成效显著。

扎根宁津 让文化瑰宝“活”起来

在德州市宁津县实践时,“12345”模式优势尽显。团队依托“校地联动”机制,联合当地多部门,严谨开展文化挖掘。他们走访非遗传承人、民俗专家和乡村老党员,整理大量文字和影像资料,建成“宁津文化档案库”。借助“师生协同”机制,设计出“文化盲盒”“非遗手账”等文创产品,将当地特色文化元素转化为青年喜爱的传播载体。同时,与当地小学合作开展“非遗小课堂”,通过“大学生教孩子、孩子带家庭”实现文化传承的代际传递。

“这不仅是调研,更为我们建立起文化传承的‘青年梯队’,合作模式值得长期推广。”共青团宁津县委书记表示,该团队还深入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组织队员体验满绣、长官包子、王家院子醋制作流程,亲身感受非遗魅力。通过直播带货拓宽非遗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市场影响力。

聚焦团结 让民族融合具象化

实践团队以“民族团结行动”为切入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依托“校地联动”,联合长官镇政府组建“双语宣讲队”,开展20余场党的民族政策宣讲;整合多方资源,举办“民族团结文艺汇”,让不同民族文化同台展示;通过“师生协同”设计“结对帮扶”项目,为少数民族家庭孩子辅导学业,赠送“文化大礼包”。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团队积极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拜访老党员、老战士,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悟各民族团结御敌的伟大力量,坚定维护民族团结、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念,并将其融入日常实践。这种“项目化推进、具象化落实”的方式,使团队成功入围内蒙古专项活动,为青年参与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赋能乡村 实现帮扶长效化

乡村振兴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案,团队发挥交通学院专业优势,将“产业赋能行动”“智力支援行动”与宁津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在宁津县柴胡店镇、长官镇,针对乡村旅游资源分散问题,结合交通规划知识设计旅游路线,并对接文旅企业,带动村庄发展研学经济;针对产品销路问题,培训村民短视频运营技巧,提升特产线上销售额;围绕乡村物流难题,提交优化建议,部分方案被当地采纳。

团队凭借“专业所长对接地方所需”的做法,在烟台市志愿服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评委称赞:“他们的实践不是走过场,而是通过闭环设计,将帮扶从一次性活动转变为常态化服务,体现了实践育人的核心。”

为青年实践立标杆

从宁津文化挖掘到全国活动入围,从地方赛事获奖到形成“12345”模式,“石榴花开・智绘青年”团队为全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带来三点启示:一是扎根基层,以系统化设计对接地方需求,避免“悬浮式实践”;二是发挥专业优势,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方案,服务社会;三是以民族团结为纽带,架起青年与群众的“连心桥”,厚植家国情怀。

(凤凰网山东 通讯员 时晓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