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女子婚后1年发现丈夫患艾滋病长达12年,丈夫:我们未发生过性行为

重庆市云阳县法院的判决书上,"HIV 感染 12 年" 的字眼格外刺眼。阿芳用一年婚姻换来的,不仅是撤销婚姻的判决,还有一纸焦虑抑郁的诊断书。当丈夫阿华说出 "婚检机构没说" 的辩解时,这场看似个人悲剧的背后,早已埋下了法律与伦理的深层矛盾。

阿芳始终记得 2023 年那次婚检。医生单独叫走阿华谈话的十分钟里,她在走廊里刷着手机,完全没意识到那张最终密封的检查报告里藏着怎样的惊雷。直到 2024 年 3 月,无意中看到丈夫的抗病毒药物,她才拼凑出真相 —— 这个 2012 年就确诊 HIV 的男人,用十二年的沉默赌上了她的人生。

法院的判决书清晰地划清了法律边界:HIV 属于《民法典》第 1053 条规定的 "重大疾病",婚前隐瞒即构成可撤销婚姻的法定事由。但阿华的辩解却撕开了现实漏洞:"她当时说不要小孩,婚检医生就没告诉她"。这种说法在多地婚检机构得到印证 —— 基于隐私保护原则,医生只会将结果告知本人,哪怕对方是即将结婚的伴侣。

北京某婚检中心的护士透露了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每年有近千对新人中,一方查出 HIV 却选择隐瞒,"我们能做的只有反复叮嘱必须告知,但没有强制力"。这种 "知情不告知" 的困境,让婚检成了形同虚设的防线。

"我们没发生过关系,只是形式婚姻",阿华在法庭上的辩解,试图将这场隐瞒轻描淡写。但阿芳的病历本记录着另一种真相:2025 年 1 月的诊断书上,"焦虑抑郁状态" 几个字旁,医生手写着 "因婚姻信任危机诱发"。

心理学专家指出,HIV 隐瞒造成的精神创伤往往远超疾病本身。"患者会反复陷入 ' 被背叛 ' 的认知漩涡,即使没有生理感染,也会出现创伤后应激反应"。这也是法院最终判决 2 万元精神损害赔偿的考量所在 —— 法律或许无法量化信任崩塌的代价,但必须为这种恶意隐瞒划出红线。

更值得玩味的是 "形式婚姻" 的说法。在同性恋群体中,这种为应对社会压力而形成的婚姻模式并不罕见,但这绝不能成为健康权被侵犯的借口。正如法官在判决书中强调的:"婚姻的形式无论如何定义,都不能豁免一方的重大疾病告知义务"。

云南省的做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该省 2021 年实施的《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感染者若不告知配偶,医疗机构有权直接通知。这种 "第三方告知" 机制,在隐私保护与伴侣知情权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实施四年来,当地婚姻内 HIV 传播率下降了 37%。

但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制度仍属少数。多数地区的婚检机构仍困在 "隐私权高于一切" 的认知里。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的统计显示,2023 年全国因 HIV 隐瞒引发的婚姻纠纷中,63% 的原告都提到 "婚检时毫不知情"。

一些民间智慧正在填补制度空白。上海某婚恋平台推出 "健康声明" 环节,要求双方上传婚检报告并签字确认,否则无法进入下一步交往。这个看似简单的步骤,让该平台用户的相关纠纷率下降了 58%。

当阿芳走出法院时,手里攥着撤销婚姻的判决书,却没感到丝毫轻松。她的遭遇像一面镜子,照出婚姻中最脆弱的部分 —— 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秘密,那些被制度遗漏的细节,最终都可能变成刺向彼此的利刃。你觉得婚检结果应该直接告知双方吗?

来源:九派观天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