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全面小康|3700人扶贫安置点的“大之美”

(文/凤凰网湖南 袁树勋)湖南省麻阳县高村镇的龙升社区,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966户3742个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困难群众,聚居于此。他们来该县18个乡镇的162个村。

9月24日,湖南省第九届网络文化节之2020“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精准脱贫在三湘”湖南行媒体团,造访了龙升社区。

龙升社区一景

龙升社区一景

作为一个扶贫安置点,龙升在全省都算很大的。“大”的好处,通过三个效应体现。

——规模效应。举个例子:假设对这3700人分散安置,建10个安置点。那意味着要新建10套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相应的管理服务人员,也要配备10组。对麻阳这类深度贫困贫困县来说,这会造成很大的财政压力,可能导致顾此失彼。

3700人都安置在一个大社区,只需要新建一套基础设施,组建一个管理服务团队。从经济学角度解释,是借助规模效应,降低了固定设施成本、人力成本。

——聚集效应。人口聚集,会吸引更高水平服务机构的入驻,为居民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就像在龙升社区看到的,提供零售服务的是两家大型平价超市,而非贫困山村常见的“小卖部”、“代销店”。这里还有图书馆、残疾人康复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两家快递公司和多家建材、装饰类门店,以及能接纳三百学生的高水平幼儿园。

——溢出效应。龙升社区旁边新建了公交站,附近村民也可以享用。社区内设立了治安点,有警察定期值守,利于周边区域的治安稳定。一个大型社区的出现,也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这些,都是溢出效应的体现。

龙升社区幼儿园

龙升社区幼儿园

当然,大也有大的弊端。比如,居民来源复杂,易生矛盾,管理难度大;部分居民远离自己的承包地和山林,搞农业生产不便。所以,扶贫安置点的规模到底多大合适?一直是业内热点话题。

如何取舍?具体分析起来很复杂。但说到核心指导思想,无非“因地制宜”四字。

扶贫安置社区要稳定,关键在于安置户的收入有保障。收入保障的关键,又在于就业。从这个角度看,龙升社区的选址和规模设计,比较好地体现了“因地制宜”原则。

它就在G354国道边,距县城1公里,离县工业园只有0.5公里。社区居民进城务工、入园就业,都很方便。在上级部门支持下,社区党支部、居委会还积极引进制造企业,开设扶贫车间。

目前,社区内有两个扶贫车间在运转,接纳了190个居民。他们主要是妇女和有60岁左右的人群,因为照顾家庭,没法外出就业。扶贫车间的出现,解决了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的需求。“我们还在积极洽谈,促成更多的扶贫车间入驻。”龙升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范文忠说。

龙升社区还在落实网格化管理、脱贫后续帮扶等举措,力图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

龙升社区的扶贫车间

龙升社区的扶贫车间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六个一批”之一。政府和社会,对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关注度很高。要比“矛盾纠纷少”、“管理难度小”,小型安置点自然有优势。

也因此,很多地方对建设大型安置社区有本能的排斥。这种取向,等于自动放弃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溢出效应”所能带来的好处。

从龙升社区的故事来看,“小而精”和“大而美”并非天然对立的。各地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基于“因地制宜”原则统筹考虑,而不是偏废一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