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务社工再推新举措 134家医疗卫生单位被确定为试点单位

3月16日是第十五个世界社会工作日,北京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二届换届大会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圆桌论坛在京举办,会议选举产生了北京医院协会第二届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当选主任委员单位,院党委副书记王克霞任主任委员。

北京市卫健委一级巡视员高小俊、公众权益保障处处长姚铁男,北京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英立平,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委书记周月红、总执行长周碧琴等出席会议,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季庆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致以视频祝贺。

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社会公益组织、医疗机构和媒体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圆桌论坛,就共同践行大健康理念下的医务社会工作展开交流讨论。

发展医务社会工作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客观需求,也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现实需要。2020年10月,北京市卫健委印发了《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今后将按照坚持政府倡导、社会参与;专业定位、多元探索;循序渐进,融合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行业的快速发展。2020年底,北京市启动医务社工试点工作,134家医疗卫生单位被确定为试点单位。2021年3月15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医务社工培训暨示范项目遴选工作部署会,北京市将在试点单位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精准培育一批有创新、可复制、能推广的医务社工示范项目,探索医务社工发展模式,体现医务社工专业发展方向,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医务社工可持续发展。

“北京医务社工起步早、发展慢,现有专职和兼职人员不足100人,专业人才短缺,社会认知度不高,各医院发展不平衡,仅有19家三级医院开展医务社工工作,制度机制尚在完善,困难不小。这需要我们时刻永葆初心、心怀爱心、秉持恒心、久久为功。”北京市卫健委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到,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11211家,人均期望寿命82.43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等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居民健康素养居全国首位。因此,发展医务社工既符合一切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也符合北京首善之区的定位,意义重大。

“医学是有温度的,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治愈疾病、减轻痛苦,还要追求家庭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疗愈。如今,现代医学模式已经逐步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更加突出强调“全人”的健康理念。这就要求医院不仅关注“治病”,更要关注“医人”。这样一种新趋势也迫切呼吁在医院引入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体系。” 董家鸿提到。

市卫健委还表示,北京市还将结合卫生健康工作实际,在健全工作机制、建设人才队伍、构建工作体系等方面综合施策,政社协同,上下联动,努力开拓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新局面,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