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要“接”不要“贴”

凤凰网山西报道 “接地气”一词,近年来在作风建设中被频频提及。它承载着深入群众、了解实情、解决难题的期许,成为衡量干部作风的重要标尺。然而现实中,一些“下基层”却走了形、变了味——表面热闹的“贴地气”虚浮表演,正在侵蚀着“接好地气”的真挚初心。

某些“接地气”沦为形式主义的华丽包装:有的干部如“过客”匆匆,自带折叠床、矿泉水,足不染尘;有的热衷“网红打卡式”调研,镜头前嘘寒问暖,镜头后问题依然;更有甚者,“摆拍”作秀,将群众当作配合演出的道具。如此“贴”法,非但接不了地气,反而在干群之间砌起一堵无形高墙——群众心知肚明,反感日增,信任渐失,使政策落地生根的基石动摇。

真正的“接”地气,是身心俱入的融入,是“解扣子”般的真诚。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时,风沙中探流沙,暴雨里涉洪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脱下干部服,换上沾满泥泞的粗布衣,不是为摆拍留影,而是真正与乡亲们一道翻淤压沙、栽种泡桐,这身粗布衣,便是在沙土地上扎下根须的象征,这种“接”,意味着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家常话里,在群众紧锁的眉头与期盼的眼神中,触摸真实脉搏,感受民生冷暖。

“接”好地气,不能仅寄望于干部个体自觉,更需坚实制度保障,使之成为常态而非“阵风”。必须让干部有充足时间沉入基层,让“身入”同时做到“心至”;需建立倾听群众心声、解决问题的有效闭环机制,避免意见“石沉大海”;更要完善科学考核,让那些真抓实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干部脱颖而出,而非让擅长“贴”地气的“演员”占据上风。

“地气”关乎党心民心,是执政根基的生命源泉。当形式主义的“贴”让群众心生隔阂,唯有真诚的“接”才能让民心相通、血脉相连。每一名干部都应时刻铭记:与群众的距离,并非地理空间上的远近,而是心灵情感上的亲疏。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把时间交给街谈巷议,把心思用在排忧解难——此般“接”地气,方能在新时代让党的群众路线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与强大的凝聚力。

唯有放下“贴”的姿态,以“接”的谦卑与热忱深深扎根于群众沃土,我们才能收获最坚实的信任与最磅礴的力量。(王鑫 通讯员:李泽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