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十年面壁】
“在茅台镇投资8亿多元建好的白酒生产废水处理厂,却被当地政府单方面解除合作,并强行接管了。”近日,贵州仁怀市一废水处理厂被“强行接管”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面对汹涌的舆情,当地政府也开展了提级调查。
今天,笔者就从这事出发,探讨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以及营商环境等方面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
根据网上有关描述,此次事件爆发的两大诱因,一方面在于该PPP项目污水处理能力不达标,导致地方政府在环保考核时被问责;另一方面,该项目可能还需要一些财政资金的补贴,但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财政支付难以为继。
这些信息是否为真,有待官方结论,但目前来看,上级的考核和财政的制掣,确实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决策时经常面临的两种现实约束。
涉事企业 图自《中国新闻周刊》
一、上级考核,地方政府面临的决策压力
熟悉体制的朋友都知道,来自上级考核,不仅关系到被考核官员的政治前途乃至个人命运,甚至还关系到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位。然而上下级之间存在着各种体系性的认知和信息偏差,就会导致在权力的力场下,很多决策方案产生偏倚。
从理论上来讲,最接近问题一线的人拿出的解决方案可能是最务实的,然而这种务实,却可能存在着两种致命的缺陷:一是监管者与监管对象之间的“合谋”与权力寻租;二是各地、各部门之间情况各异,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考核标准,上级部门的威信不仅大打折扣,而且政府系统会呈现碎片化,各部门、各地方也就难以形成合力。
正因为如此,上级对下级的考察,不仅意味着对下级行政行为的监督和纠偏,还要秉持着一碗水端平的态度,对考核指标、考核细则齐一化。为了呼应群众的需求,很多时候甚至还要“理想化”,典型的如“命案必破”“净化网络空间”等等。
正因为考核的巨大压力,下级出台有关政策、推进有关工作落实的时候,就会产生诸多怪相。比如,前段时间有个银行工作的朋友跟笔者吐槽,说为了减少电信诈骗,银行出台了奇葩规定,凡他的储户被电诈了,他就要扣发绩效奖金。而正因为这项规定,在储户大额或频繁动用资金时,各网点会有各种或明或暗的限制。储户在遇到动账限制时不仅态度对抗,还要各种投诉,这让他“哑巴吃黄连”。
二、财政压力,地方政府的甩包袱冲动
至于财政压力,这两年不少地方在新旧动能转换中面临诸多问题,税源大幅下降,而各种支出款项却与日俱增。一些地方为了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甚至要用上挪用专项资金、加大罚没力度等竭泽而渔的手段。
笔者身边的一个城市,在前几年为了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投入巨额资金去建设高架路网,拥堵问题是解决了,但欠了一屁股债。照例这些债务由平台公司或市属国企承担。然而随着这两年各种收入下降,地方政府对平台公司或市属国企的拨款力度下降,这些公司就会对上下游的合作企业、承揽工程的团体或个人产生各种拖欠,进而导致一系列的信访事件。
一个私营业主在和笔者交流时曾这样表述:东部一些较为发达的区域,打过财政充裕的“富仗”,胆子大眼界高,铺的摊子比较大;这两年伴随着土地财政的崩盘,各种财政收入锐减,收入弥补不了前几年扩张留下的窟窿,日子反而不如一些中西部地区“没有过过富日子的”城市。
为了避免各种信访事件,个别官员难免会想到歪招进行“开源节流”。典型的如前段时间被诟病的“远洋捕捞”,以及对各种应付未付的甩包袱。笔者就曾听闻某个项目因为财政补贴压力大,相关部门开会定调要拿下,同时要求有关人士“找个合情合理合法”的理由。
三、逐利天性,民营企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很多企业在进行自我宣传的时候,比较喜欢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其产品或服务能“提升社会福利”“促进节能减排”等等,实际上逐利才是他们的天性,这是常识,在民营企业或民营资本中尤为突出。而目前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中,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又占据相当的比例,在逐利天性的驱使下,他们赚钱的动作也可能产生变形,而这些也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包袱。
关于企业逐利天性导致的诸多社会恶果,有很多现成的例子,如外国资本的游说制度,导致枪支泛滥、药物滥用等等。其实国内这些例子也屡见不鲜,如一些企业经过计算,非法排污面临的罚款成本远低于改进设备改善工艺,那他们宁可认罚款也要乱排乱放,几乎很少考虑负外部性。
细究起来,相当一部分民企甚至一些国企,都会在逐利的原始本能中,尝试突破规则的限制,也因此出现了很多违法违规的操作。串标围标、偷工减料、偷税漏税、各种利益输送……很多企业的违规操作,根本无需严查即可四面透风。一个小私营业主曾极端地表示,他的产业如果完全依法依规,严格按照各种安全生产流程,将无利可图。而这些违规操作,在进行“清算”的时候又成了企业被拿捏的包袱。
新闻事件中的废水处理厂有没有违规目前不得而知,但笔者曾听说某排污企业为了规避环保督察,擅自修改关键指标的在线监测参数导致数据大面积异常。除此之外,一些企业通过数据造假骗取财政补贴的案例也层出不穷。
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是经不起审查的。而上文提到的“合谋”或权力寻租,又让官员们在为企业辩护时处于瓜田李下的境地,投鼠忌器,使得一些在决定招引企业命运的关键会议上,很容易通过一些对招引企业不利的动议。
四、关于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点思考
废水处理厂困局是一个缩影,它凸显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面临的制度性梗阻。
优化地方的营商环境,不应该沦为口号式的呐喊、标语式的宣传,而应该更深入地去思考,如何让考核体系不再使地方政府披着合理程序的外衣,做出引发舆情的决策?如何建立足够的承诺保障,在推促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让企业能够安心地投资生产?怎样在财政收缩的背景下,能够确保政策的设计初衷与最终的执行不会产生扭曲变形?
这些追问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却考核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当我们在讨论营商环境时,或许更应该思考:如何让制度真正地围绕契约精神和法治建设服务,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非成为权力的一个修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