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信息过载时代,保持理性、审慎的传播态度,不盲从、不轻信,是一项需要持续修炼的素养
“免费采捡白菜”事件,迎来了大结局。据“今日松山”微信公众号消息,11月17日晚,赤峰市松山区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称,经调查核实,此事系网络平台用户发布免费采捡白菜不实信息、部分网民转载传播、红山晚报记者未深入核实予以报道、部分群众受媒体误导采捡白菜、个别自媒体“失真发声”引发的。
一则以讹传讹的“免费采捡”消息,竟能在从平台用户到自媒体、机构媒体到网民的传播链条中一路畅通,最终演变为一场夸张的现实闹剧,这着实荒诞,也极具讽刺意味。

目前,相关部门已依法依规分别对涉事媒体、主办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追究了有关责任。但对于事件的反思不应止于追责。若只是单纯以旁观者的心态来看待此事,我们可能很快又会陷入下一场“谎言”的漩涡。
此事中有两个让人格外感慨的地方。一是,地方媒体跟着网友的不实信息“起舞”,在未到现场核实的情况下,就轻率发布了题为“继免费捡土豆后又有新惊喜,赤峰一地可免费砍白菜”的视频,这无疑造成了为不实传言背书的恶劣影响,进一步扩大了误导范围,也严重背离了机构媒体的职业伦理。
二是,这一虚假信息并不只是制造了虚拟空间的流量狂欢,而是真实地转化为现实中的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尽管此次最终核定种植户的损失为9.52万元,但其警示意义却远超金额本身。应该看到,在当前的信息传播网络之中,每个人既是信息接收者,也可能成为传播者甚至加工者。如果对信息的真实性抱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随意添油加醋,放松对真实、事实的审视,或是习惯将判断真实性的责任想当然地推给其他主体,便很容易形成“雪球效应”,再小的不实信息都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连锁反应。
类似的道理其实讲了很多次,但仍需追问的是,为何从个人到机构都似乎陷入了“知易行难”的困境,求真意识在现实中为何如此容易失落?是人们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吗?答案或许并非如此简单。
如对视频首发者而言,可能是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未能预见不实信息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对机构媒体而言,可能出于追逐流量、抢发新闻的心态,牺牲了对新闻真实性的把关。对普通公众而言,之所以对“免费采捡”类信息如此敏感并迅速行动,既与“免费”二字成功迎合并刺激了多数人“占便宜”的人性弱点有关,也与网络时代群体之间的情绪传染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因为在圈层化的信息环境中,个体更容易受到集体情绪的裹挟,放大盲从跟风心理,从而降低对信息真实性的警惕。但事实上,越是涉及“免费”“低价”等诱人字眼的信息,越应成为公众提高警惕的信号。这是防骗常识,也是网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事中一个更耐人寻味的细节是,遭遇“免费捡白菜”谣言冲击的种植户,在维权过程中,并未直接选择报警,而是通过夸大损失金额,即同样是采取传播不实信息来博取关注与重视。这种行为模式,一方面或反映出对常规维权渠道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流量时代部分人倾向于以“放大效应”争取解决问题的现实困境。这种用谣言维权的悖论,反映了流量逻辑对正常社会治理和个人行为的挑战与异化。
审视整起事件,要想真正从中习得些许教训,最关键的还是不应该有任何的“局外人”“旁观者”心态。包括网友、自媒体,也包括机构媒体,还包括写下这些反思文字的作者本人。因为在当前的信息过载时代,保持理性、审慎的传播态度,不盲从、不轻信,是一项需要持续修炼的素养。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郑楚
编辑 汪垠涛
审核 王光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