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走出宿舍的方式有很多,何必非要将他们赶出去?
“一大早就被宿舍阿姨叫醒。”
据齐鲁晚报报道,近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有学生发视频,称学校规定即使没课也不允许学生待在宿舍,不少学生被迫冒雨在校园内逗留。视频画面显示,雨天里,多名学生撑着伞在户外徘徊,还有学生搬来凳子直接坐在室外。

↑齐鲁晚报视频截图
“外面下着雨,我们该何去何从?”发帖学生的质问,透露着些许愤懑,几多无奈。对此,学校工作人员表示,“一年级新生刚来,肯定是要管理严格一点,要不然后面他们懒散了,就没办法了,(这样规定是)让他们形成习惯”。尽管学校的初衷是好的,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显然事与愿违——当不少学生宁愿在校园内冒雨逗留,也不愿意去教室自习的时候,所谓“培养好习惯”又该从何说起?
学生宁愿冒雨逗留也不去教室,无外乎两种情况:其一,没课的时候确实不愿意去教室;其二,可能想去自习但因为各种原因“不得其门而入”。无论哪种情况,发生在校园里的这一幕,都是对学校管理的嘲讽和控诉——学校能把学生赶出宿舍,但真的能把他们赶进教室吗?
从学校工作人员的解释来看,把学生赶出宿舍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手段,不如说是一种管理目的。这也正是此事备受质疑的关键所在:强行干预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已然粗暴践踏了学生的个人权益;对学生因此遭遇的处境不管不问,更显得缺少基本的人文情怀。
近年来,已发生过多起“大学生没课也不能回宿舍”的事,虽然媒体对此早有口诛笔伐,但类似的事情总是换一个时间和地点继续出现。究其原因,或许就在那一句“要不然后面他们懒散了,就没办法了”里。
大学对学生严加管理无可指摘,但严格管理并不意味着“一刀切”,更没必要如此不近人情。大学不同于高中,之所以设置不同的上课时间,不仅是为了满足不同班级的课程进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支配和利用时间的习惯。大学生毕竟是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无疑是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不分青红皂白将学生赶出宿舍,看似督促学生学习,实则很容易因“用力过猛”导致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学生对教室心生抵触,如何顺利开展后面的学习?如果学生真的养成了无所事事的习惯,学校恐怕真的“就没办法了”。
学校与其大包大揽发布禁令,不如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一方面,可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外活动或学习空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一言以蔽之,引导大学生走出宿舍的方式有很多,何必非要将他们赶出去?教育工作的大忌就是“越俎代庖”: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施行一厢情愿甚至一意孤行的粗暴管理,实际上是对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的双重伤害。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赵志疆
编辑 汪垠涛
审核 冯玲玲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