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老人记不住事早筛难?抑郁焦虑情绪波动难追踪?医生随访总因忙乱丢了患者?9月18日下午,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一场发布会抛出了脑健康守护的“数字密码”。发布会以“科技助力脑健康,关爱同行未来”为主题,正式推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智慧医疗管理系统”,为传统诊疗中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提供了破局解法。
这可不是简单的线上工具,它既能打通 HIS、LIS 系统自动抓取病历、检验数据,连患者填的量表都能实时回传;还能给医患发随访提醒、给样本建溯源链,同步神经递质和Tau蛋白检测结果。
如今,这套系统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构建“防、诊、治、管、研”一体化的脑健康服务新生态,为广大患者提供更高效、更精准、更温暖的医疗体验。
直击诊疗痛点,三大创新破解行业难题
苏大附四院创新转化中心丁旭隆博士通过系统界面和功能模块的实时演示,揭开了这套“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智慧管理系统”应对传统诊疗瓶颈的“秘诀”。他指出,过去随访依赖人工电话回访,不仅效率低、失访率高,人工记录的数据还易出错,样本管理与临床信息更是相互脱节。
针对这些痛点,智慧管理系统的核心创新精准发力:
其一,全周期数据的自动化与结构化采集。通过与HIS(医院信息系统)、LIS(实验室信息系统)深度融合,自动抓取患者病历、检验报告、用药记录等全量数据,避免了人工二次录入的差错。同时,患者在小程序填写的量表信息也实时回传,实现数据的动态补充。
其二,系统融通与智能提醒。该系统基于预设规则向医患双方推送个性化随访提醒,用智能机制降低失访率;
其三,样本管理与临床信息的深度关联溯源。样本从入库到销毁的全流程在线留痕,形成不可篡改的溯源链,且与患者临床数据直接绑定,实现样本与诊疗信息的深度关联。
多科室精准赋能,覆盖神经、精神疾病全场景
在神经内科领域,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是重点。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郝永岗介绍,医院已借助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数字认知评估等科技手段开展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筛查。一旦确诊,智慧化管理平台可整合用药、认知训练及生活方式数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干预方案,延缓疾病进展。
此外,丁旭隆博士和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信息处副处长叶栋表示,该系统还可以更针对性地提供认知量表定期推送、用药依从性管理、家属协作提醒等功能,通过长期趋势分析早期识别认知下降风险,配合“医院-社区-家庭”三级联动模式,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针对睡眠障碍、抑郁等精神疾病,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精神科主任陈文介绍了更具体的解决方案。系统整合了苏州市领先的质谱检测项目,可精准测定褪黑素、皮质醇等睡眠相关激素,以及5-羟色胺、多巴胺等抑郁相关神经递质,为早筛早诊提供客观依据。
作为苏大附四院重点发展的特色专科,睡眠中心更与这套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了深度协同。不仅提供专业的多导睡眠监测、认知行为治疗等线下服务,还通过系统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患者的评估量表结果、监测数据等实时同步至系统,医生可远程查看睡眠报告、调整治疗方案,并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睡眠健康指导。这种“中心深度诊疗+系统全程管理”的模式,真正实现了从院内到居家的闭环睡眠健康管理,大大提升了诊疗效率与患者体验。
安全与便捷兼具,智慧服务落地惠民
门诊大厅的义诊现场,首批患者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扫码注册,亲身体验了系统的便捷。叶栋表示,系统不仅实现“医院-家庭”联动管理,让患者能记录情绪睡眠、医生可实时调方案,更在数据安全上筑牢防线:系统部署于院内服务器,通过加密传输、权限分级、匿名化处理等技术,确保患者信息仅在授权范围内合规使用,全程可追溯管控。
目前,苏大附四院已联合区域医联体单位建立AD、睡眠障碍等慢病管理中心,计划逐步推广系统并联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让智慧医疗真正惠及更多患者和家庭。
发布会上,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方琪指出,“‘科技助力脑健康’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践行的方向。这套系统是桥梁,连接科室;是纽带,链接医患;更是一颗希望的种子,推动学科进步,最终让患者受益。”
智慧管理系统的发布,体现了苏大附四院将智慧医疗与人文关怀拧成一股绳的生动实践。通过打通技术壁垒、优化服务流程,医院真正把“让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奔波”的承诺落到了实处,不仅让精准脑健康管理从概念落地,更有望成为区域诊疗标杆,为“健康中国”战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