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人数同比增长;各地频出举措鼓励适龄年轻人结婚;结婚人数反弹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拐点?
文|《财经》记者 鲁伟
结婚颁证的场景越来越个性化与多样化。
2025年11月3日,上海市黄浦区民政局宣布“再次创新结婚颁证服务模式”,将与INS新乐园联合推出夜间结婚颁证体验项目。关于“上海一夜店可现场登记结婚”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11月11日,黄浦区民政局有关人士强调,新人结婚登记必须在民政局进行,夜间颁证是为已领证的新人提供颁证体验服务,“夜店可现场登记结婚是误读”。
当前,各地为“催婚”,推出了很多创新性的举措,包括“在258米高空中‘云端领证’”“在玉龙雪山说‘我愿意’”“在音乐节现场宣誓‘白头不相离’”……
除创新婚姻登记模式,多地还纷纷推出延长婚假、发结婚消费券等方式鼓励年轻人结婚。
“这些措施是对于国家政策倡导的响应和推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姜全保表示:“各地鼓励年轻人结婚的‘催婚’政策,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是程序上消除了一些制度阻碍,结婚更加便利了;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种方式,营造了结婚友好的氛围。部分地区结婚对数有了一定的上升。”
近年来,“取消婚姻登记地域限制”“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倡导积极婚育观”等婚育支持政策频频出台。
在大力提倡适龄婚育的背景下,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对数迎来反弹——11月4日,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达到515.2万对,比去年同期的474.7万对增加了40.5万对。
中国的结婚登记对数自2013年创历史新高后持续下滑,从2013年的1346.9万对降至2024年610.6万对的历史低点。不少专家预计,2025年全年结婚登记对数将同比上升,超过2024年结婚对数。
当前结婚人数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婚人数的反弹,这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拐点?

“结婚登记+文旅”热潮
位于上海复兴公园内的INS新乐园是人气极高的夜生活综合体,自2023年开业以来,主打夜生活、社交与体验消费,其瞄准的客群是18岁-35岁、渴望“轻社交”与情绪释放的“Z世代”。
当上海市黄浦区民政局微信公众号宣布将与INS新乐园联合推出“夜间结婚颁证体验项目”后,“婚姻登记与夜间经济”的融合模式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兴趣。
前述黄浦区民政局有关人士表示,当前婚姻登记法定程序并未改变,新人领证仍需前往民政局婚姻登记处,领证之后可去INS新乐园预约参加夜间颁证体验服务,活动由INS新乐园承办。民政局此前推出过很多婚姻登记方面的创新服务,“以后还会尝试更多新的服务模式。”一位INS新乐园工作人员称,活动面向所有已在黄浦区领证的新人,但每次活动会限制人员数量,“预约成功后可以来办各种主题的派对。”
公开信息显示,在上海市黄浦区,婚姻登记服务不断创新早已不是新鲜事。从“凤祥喜事”结婚登记颁证点的启用,“喜事伙伴”计划的推出到七夕节的“次元红线·豫见良缘”夜间颁证仪式,以及滨江无人机飞行送祝福,黄浦区民政局一直力图为新人创造难忘的登记体验。
不只是上海,今年以来各地婚姻登记服务持续创新。2025年7月12日至7月13日,2025新疆超级草莓音乐节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天山明月城举,当地民政局在音乐节现场设立临时婚姻登记点,有意愿的新人可直接在现场办理登记,无需提前预约。
浙江宁波、四川成都等地民政部门在2025年下半年也相继在音乐节现场设立临时婚姻登记点,掀起婚姻登记走进音乐节的热潮。
2025年8月15日至8月16日,江苏省宜兴市民政局直接把结婚登记“搬”到足球赛事现场,在“苏超”第9轮无锡队主场赛场外设立临时办证点,
多地民政部门把婚姻登记窗口“搬”进音乐节、赛事等场景,背后是政策的支持。2025年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通过取消户口簿要求、推动全国通办。这也成为各地拓展“婚姻登记+文旅”融合模式的契机。
当前,年轻一代对婚姻的审美与仪式感有了新的期待。位于大理市喜洲镇海舌半岛的婚姻登记点,是云南省首个公园式婚姻登记配套景观,这里有一条1314米步道,取“一生一世”谐音;同时并行一条520米的“花路”,象征“我爱你”,在这个仪式感和浪漫氛围的地方,吸引了不少新人在这里结婚登记。
某社交平台发布的《2025年Z世代婚礼态度洞察报告》显示,60%的新人把婚礼视为“自我表达的高光时刻”,而非单纯走流程,超过四成的新人支持“三无婚礼”——无天价彩礼、无接亲堵门、无煽情催泪。
上述报告指出,年轻一代更注重“体验价值”而非形式主义。例如,尽管仍有相当大比例的人认为婚礼的规模要在50人以上,但50人以内的私密婚礼支持率依然达到30%,甚至5%的人认为10人足矣。一位受访者表示:“与其花几十万请不熟的人,不如把钱用在和挚友的旅行结婚上。”
发钱、发消费券奖励结婚
2025年以来,多地在婚育支持政策中,开启了直接发钱或发消费券的奖励结婚的举措。
2025年10月30日,湖南省发布的《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十条措施》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向新婚夫妻发放结婚红包或消费券。
而在浙江,鼓励结婚的奖励政策已在多地落地。宁波市自10月28日起,为新登记结婚的新人发放1000元消费券,可用于婚宴、摄影、旅游等消费。杭州市从8月28日开始推出“甜蜜经济消费券”,每对新人可领取总额为1000元的消费券。绍兴市柯桥区、金华市浦江县也相继推出8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结婚有礼”消费券。
一些地方更是直接发结婚奖金。在山西省吕梁市,自2025年1月1日起,在吕梁市结婚登记(双方均为初次登记)且女方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的夫妇,给予1500元的现金奖励。据媒体报道,2025年1月-10月,吕梁市共办理结婚登记22194对,较去年同期增长33%,其中符合“双方均为初婚且女方35周岁及以下”奖励条件的16456对,已按每对1500元标准发放奖励金,累计2493.73万元。
截至目前,婚育奖励金额最高的是广东——在广州市龙归街南岭村,如果初婚夫妻双方均为南岭联社户籍股东成员,可以同时享受村社两级奖补,婚育补贴金额将分别翻倍至初婚最高8万元、生育最高12万元,合计20万元。此外,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新四黄塘村等地,也出台了奖励结婚的一些措施。《中国统计年鉴2025》披露,广东在2024年共办理结婚登记51.19万对,是全国唯一突破50万对的省份,且连续三年保持第一。
发钱奖励结婚之外,很多地方还推出延长婚假的举措。上述湖南省发布的《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十条措施》提到,鼓励用人单位在国家规定婚假的基础上,将职工的婚假延长至20天,湖南因此成为最新宣布延长婚假的省份。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明确延长婚假。其中,山西、甘肃最长,可享受30天婚假。以山西为例,当地规定只要是在山西登记结婚的夫妻,不论初婚或再婚,只要符合法定结婚年龄即可享受“全国最长的法定婚假之一”。
在姜全保看来,当前各地出台的鼓励年轻人结婚的政策无疑值得肯定,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政策落地难;相对于年轻人结婚的现实需求激励效果有限,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年轻人的婚育决策;尤其是当前的年轻人由于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更看重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外界很难影响其决策。”
长期专注于婚姻家事和妇女权益保护的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律师吕孝权表示:“延长婚假制度本身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是给予结婚夫妻双方的一种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也有利于提高结婚意愿,但婚假期间的夫妻双方的工资等福利待遇如何落实?”吕孝权称:“婚假期间的福利待遇是否全部都由其所在用人单位承担?如果是,是否需要出台和改革相关配套制度,将婚假期间的员工福利待遇成本,转变为由国家或者社会承担主体责任,用人单位承担辅助责任。”
鼓励年轻人适龄婚育,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
姜全保建议,“经济减负+服务保障+文化引导”多管齐下,保证“婚育一体化”支持,结婚、生育、养育、教育政策相衔接,形成可持续支持体系。
结婚人数反弹背后
近年来,中国大力提倡适龄婚育,以构建和完善婚育支持体系。
2025年10月2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倡导积极婚育观,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发挥育儿补贴和个人所得税抵扣政策作用,有效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到,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
民政部近期公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婚姻登记数据显示,结婚登记达到515.2万对,实现同比上升。一时间,关于结婚人数“反弹了”“逆转了”的说法广泛流传。
人口学者何亚福近日撰文称,2025年前三季度结婚人数同比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5月10日起实施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结婚登记不需要户口簿并且可以全国通办,这对于长期在非户籍地生活和工作的人们来说,进行婚姻登记更加方便了。何亚福预测,2025年全年的结婚登记对数也将同比上升,预计全年结婚登记对数在652万对至716万对之间。
未来结婚人数会持续上升吗?
姜全保表示,结婚的人口基数在减少,目前进入结婚年龄的主体是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之后出生的人口,即“90后”“00后”群体,这个群体的出生数量是逐渐减少的。此外,年轻人结婚意愿下降,不婚晚婚现象增多,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虽然结婚对数短期回升,但长期来看处于下降趋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90后”比“80后”少了约5636万人,而“00后”又比“90”后少了约884万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此前联合发布《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其中《2024年成年人与在校大学生婚育观调查报告》(下称《婚育观调查报告》)显示,年轻人婚育意愿普遍较低。有51.8%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婚姻不重要,有59.4%的在校大学生认为拥有子女不重要。该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781名大学生和7355名普通成年人。
《婚育观调查报告》指出,“成年人尤其是大学生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考虑到结婚需要承担的费用,如购房、婚礼等,以及生育和养育孩子的高昂成本,因而对结婚、生育产生恐惧和担忧。”《婚育观调查报告》建议,应当为婚育女性提供更多的社会经济支持,为适婚人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保障和福利。
姜全保长期从事“性别失衡与婚姻挤压”研究,在《性别失衡与婚姻挤压》一书中系统分析了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的趋势及其导致的男性婚姻挤压现象,预测2044年后50岁未婚男性比例可能突破10%。
姜全保表示,当前在农村和城市,都存在数量不少的一定年龄还没有结婚的群体,这个还不单单是数量上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结构上的问题,背后体现了地域、教育、经济阶层等多重维度结构不匹配。
具体而言,在农村,一方面,性别比失衡和城乡流动,农村女性通过升学、就业等方式进入城市,导致农村适婚女性资源急剧减少,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男性在婚姻竞争中处于最不利地位,成为“被迫失婚”的群体。另一方面,即使在农村,男性主动不婚的现象也在增多。在城市,女性追求自身学历和职业发展,在传统“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下面临选择困境,更多是 “主动选择”下的结构性单身。
姜全保建议,一是促进性别平等,降低男孩偏好,从根本上促进性别平等,长期改善人口结构;二是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改变农村地区贫困落后面貌;三是提升农村地区大龄未婚男性竞争力,通过职业教育、培训等,增强人力资本和谋生技能,通过产业政策和创业扶持,提升农村男性在婚姻市场中的“可婚性”;四是鼓励婚恋平台发展,提供婚介服务,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交友机会和婚恋渠道,增加他们找到合适伴侣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