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不问早安不出晚门”?别让莫须有的规则故弄玄虚

今天(9月6日),是传统的中元节。一大早,“中元节”就冲上了热搜。由于有“七月半、鬼乱蹿”的俗语,让似乎带着某种神秘色彩的中元节更添不少所谓的禁忌。在“忌晚上外出”外,还有“中元节互不问早上好和早安”在一些亲友群出现。不少人本着宁可信其有的想法,往往将信将疑。

有意思的是,今晚,苏超数场比赛打响,笔者和亲友约了一起坐高铁去外地看苏超比赛。有人遂以“中元节不出晚门”的旧训来劝阻,笔者回复的理由是,心有敬畏,心有热爱。不要说体育场数万人呐喊助威的场景充满阳刚之气,单说各行各业夜晚上班的人也多了去了,何必作茧自缚?

中元节2.jpg

更何况,中元夜放河灯,至少明清以来就极为普遍,自然少不了晚上出门。晚明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也记录了当时节庆的盛况,“人声鼓吹,如沸如撼”,毫无战战兢兢之状。

至于早上问个好就是犯忌,那么中午问好算不算犯忌?假如早上问好的对象身处异国他乡,那么计算禁忌时间要不要相互刨除时差以求精准?

说到底,前述所谓的规矩要么没有文化依据,要么逻辑紊乱,说是“伪禁忌”也不过分。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意在慎终追远、感念亲恩。今天“中元节又称孝亲节”就上了热搜。延续中元祭习俗,可以以崇敬之意追怀祖先或逝去亲友,不必故弄玄虚,人为制造紧张气氛。真诚的孝亲与感恩,也无需那些没依据的禁忌来让人畏手畏脚。

传播“伪禁忌”往往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却未必真的为你好。一些人动辄以“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教训他人,甚至警告别人若不守禁忌就会如何如何。就此而言,传播此类“伪禁忌”的重点,或是对世人的言行做出规训。

一些热衷于传播“伪禁忌”的人,乐见被传播者被约束,倘若有人与之争辩,他们是不开心的——笔者就遇见过,有人劝我不要说“端午快乐”,我表示反对,对方就愤愤不平。其实,“端午快乐”不仅是一个史实,也是当代人追求的目标强制人们言必称“端午安康”、时时处处保持肃穆气氛的想法,恰恰是违背历史和人性的。

细加观察,一些来路不明的“野生禁忌”滋扰舆论,扰乱人心。其间,端午节被抹上一层悲苦色彩,春节被赋予神秘面纱,中元节被打上惊恐烙印,这不仅扭曲了传统节日的本来面目和内涵,也人为附加了“莫须有”的规则,令不明就里者产生敬而远之的想法。这并不利于传统节日的传承。

传统节日延续千年,得益于有温度的文化传承理念。在正大、透彻、理性的传承语境中,优良传统文化的养分才得以滋养一代又一代人。拒绝“伪禁忌”,不盲从生造的“禁忌”,是我们不该丢失的态度和立场。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