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黄帅
新华社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中小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你好唐人”“你个双肩包”“yyds”等“烂梗”,让老师和家长颇为担心。这些“烂梗”大多起源于网络,经常用来吐槽,发泄情绪。若只在网上使用,或在生活里偶尔使用,倒也无伤大雅,但“烂梗”经常出现在中小学生口中,甚至影响正常的口语表达,则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

“烂梗”本身就是对汉语之美的破坏。长期使用这类“烂梗”,很容易导致孩子失去正常的语感,从而无法感受中华语言与文化的魅力,这对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孩子而言百害而无一利。再者,有些“烂梗”涉嫌对人的歧视,比如“唐人”,即“唐氏综合征患者”,或许孩子用“唐人”来调侃小伙伴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多恶意,但时间久了,就容易形成对残障人士的偏见,乃至歧视。这显然也与教育的本意相悖。
一些博主在镜头前为了流量而喊出的低俗“梗”,会对孩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中小学生三观未定,模仿性强,很容易学着说“烂梗”。与此同时,不少“烂梗”在中小学生社交中扮演了“身份确认”的角色,一些习惯说“烂梗”的孩子形成圈子,而不会说、不想说“烂梗”的孩子则无法融入圈子,无奈之下,一些孩子也渐渐被同化,为了显得“合群”而不得不说“烂梗”。
老师和家长要做好教育工作,帮助孩子摆脱说“烂梗”的习惯。正如2024年9月底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所强调的,要“引导学生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培养学生了解汉字的创造、使用、演变、发展,感知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感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汉语使用习惯,提升语言规范表达、文字规范使用的能力,进而理解、传承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
对于网络“梗”与“烂梗”,我们也需要理性区分。网络语言绝非一无是处。语言文字本身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一些健康的新词,比如“点赞”“情绪价值”“正能量”等热门词汇,有一定的正面价值,也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用词。对于那些涉嫌歧视、类似脏话的“梗”,当然应该自觉抵制。
长远来看,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汉语规范教育,不论是合理看待各种网络“梗”,还是规范书写,都应该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应该发挥模范作用,在课堂上、在与学生交流时,避免使用网络“烂梗”,多引导学生从唐诗宋词、文学名著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提升孩子的汉语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