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碧桂园的企业理念,也是一直以来坚持的信念。
1997年,碧桂园出资100万元捐资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基金”,此后的20余年,碧桂园的捐赠从未间断,捐赠额度也逐渐增至200万元、300万元。
教育扶贫,授之以渔。除设立教育助学专项基金以外,碧桂园先后捐资成立了国华纪念中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和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等三所针对困难学生的纯慈善民办学校,帮扶近1.2万名贫困学子走出了大山,实现他们报效国家的梦想。
“知识改变命运”
“我也想上高中,但弟弟妹妹们还要读书,光靠父亲打零工,家里的条件供不上了。”马晶晶说道,“不过,我能去上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那里免除所有费用,更适合我”。
马晶晶来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东乡县山大沟深,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在那里,有不少像马晶晶一样的孩子,都面临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困境。
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的出现,为他们打来了一扇新的大门。去年9月,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迎来第一届新生,马晶晶也成为其中的一员。开学第一天,马晶晶的班主任景瑜昌为新生们带来了一堂职业规划课。他鼓励孩子们,要去大城市去走一走,但也不要忘记感恩,学成以后,要反哺家乡、回报社会。
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
这是一所由碧桂园捐资3亿元创办的纯慈善性质的学校,占地151.5亩,包含3栋学生宿舍楼,1栋教工宿舍楼,1栋食堂及风雨操场,1栋综合服务楼,1栋连廊式教学楼及实训室,未来可容纳2000人,校风校貌也是区域最佳。
按照碧桂园的规划,这所学校既要帮助山区孩子们掌握安身立命的技能,同时要帮助他们走出大山。在这样的规划下,目前,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开设了会计、物业管理、汽车美容与装潢、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等6个紧缺型和特色优势专业,并建立了与之配套的高端化专业实训室,为学生的校内实习及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教育入手,深化职教融合,为扶贫注入“源头活水”,碧桂园找到了窍门。国务院扶贫办督查专员海波表示,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稳定就业,是深度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成果的一项紧迫任务。
“贫困地区要改变产业落后的现状,需要源源不断地提供适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希望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能够给贫困学子创造更多机会。”海波说。
经历了14天的军训后,马晶晶很快适应了学校的生活,还竞选上校广播站的播音员。对于未来,她充满期待,“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当一名播音员,到广东发展,一步步完成自己的目标。”
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教学楼中,东乡人民的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纷纷敦促子女入学。当越来越多的人把观念从“读书无用”变成“知识改变命运”后,可喜的事情就会发生。2020年,东乡的大树乡乔鲁村妥牙沟社走出了第一位女大学生——妥秀英;东塬乡林家村还走出了一位女研究生——祁永楠……
“一人成才,全家脱贫”
在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第一批学生当中,沉稳成熟的康少华同样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
康绍华(右一)
康少华从小想当一名军人,但是不够优秀的文化课成绩,以及高校的学费令他望而却步。
“这一年父亲的压力很大,从他的脸上都可以看出来。父亲每年都在长一些皱纹,但是今年的皱纹特别多。”康少华眼中,父亲肩上的压力显而易见,
在他初三的时候,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在康少华的学校启动招生,这所全免费、就业有保障的学校让他觉得这是改变自己的机会。
“学校不仅不收学费,伙食费、住宿费等也全部免收,每个月还有一些补贴。”在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康少华想着免费读完三年中职后,将来还可以继续自己的军校梦想。
碧桂园始终认为,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因此,十余年来,碧桂园十分重视教育扶贫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根本性作用,在创办免费学校、设立教育助学基金、乡村教师培训等举措下,春风化雨,改变了许多寒门学子及其家庭的命运。
不仅如此,碧桂园的教育扶贫还有对贫困县受助学生心理上的扶助、情感的关怀以及见识志气的培养,通过IB学校授课,参观广州塔、参加爱心义卖等活动,从意志、思维、心智、眼界、能力等五方面关注贫困地区青少年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肩负重任。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也曾在全国两会上对职教扶贫进行过多次提案,他认为,要加强引导全社会特别是贫困群众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加强对贫困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资助,加强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同时,扩大在贫困地区的招生规模,让更多的贫困学子接受职业教育。
“希望尽我所能,去帮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杨国强称。
“请不要鼓掌,请一定要向上”
碧桂园与甘肃东乡县渊源已久。2018年4月,碧桂园集团结对帮扶东乡县,通过包括捐赠1700万元援建龙泉学校及附属工程、翻建教学楼、新建宿舍楼、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等,大力支持东乡教育事业的发展。马卡飞叶的故事,就发生在碧桂园援建的龙泉学校。
马卡飞叶来自东乡县天桥村,一直都十分乖巧,直到六年级小学毕业后,家人不让她继续读书,她才学会了“顶嘴”。她既不想像15岁的大姐一样留在家里务农务工等着嫁人,也不想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下面两个弟弟,她想做老师。
不识字的父亲并不能理解这些。马卡飞叶在龙泉学校就读
在他的观念里,女孩读书太多并无过多用处。因此,每次马卡飞叶提出想要继续读书的想法,都会被父亲粗暴的阻止。但马卡飞叶并不甘心,只好哭闹坚持,这让父亲更加烦躁,扬手便打,父女之间的矛盾时常发生。
东乡族历来早婚,一般来说,子女年龄到了七八岁,父母就会替他们做主订婚。大多数姑娘在读完小学六年级就辍学回家,等待婚嫁。“班里的女同学就是自家哥哥未来的‘老婆’”,这一观念更是在被当作习以为常的事。
去年9月,马卡飞叶终于回到了龙泉学校,继续念七年级。这是一所包含小学部和初中部的九年制学校,汇集了董岭乡、大树乡、考勒乡等附近几个乡镇的生源,不收学费和住宿费。因此父亲每周给她50元生活费,平均每日三餐一共只有10块钱,就让马卡飞叶十分知足。
与现在不同,几年以前,这里的学校还破败不堪,教学主楼是砖混结构,D级危房,逢下雨就四处漏水,迫于经费压力,一直没被及时修葺。
2016年的龙泉学校
碧桂园扶贫干部来到龙泉学校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三天后即决定出资1700万元援建该学校。2018年10月,在经历过四个月的修整后,碧桂园正式将新校舍移交给了东乡县人民政府、教育局,龙泉学校旧貌焕新颜,学校师生在临时板房内忍受寒冷上课的生活就此终结,超300余名学生的住宿问题也被解决。
翻建后的龙泉学校
2020年,龙泉学校的师生总人数达到1400余人,超过当年校舍翻新重建后的最大容纳人数,住宿人数上涨到600多位,家住3公里外的学生还能免费住宿,主动前来读书求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读书改变命运,作为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成长起来的企业,碧桂园深谙这一点。除教育扶贫的三大主力学校外,从2018年至2020年间,碧桂园还通过“心愿100”助学项目累计筹集善款3568.93万元,为全国9省14县的12752位贫困生点燃了希望。
截至目前,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累计已为全社会捐款超67亿元,全国帮扶涉及16省57县,结对帮扶全33.7万贫困人口,助力1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脱贫超31.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