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张雪峰一两万的家长,以为能够逆天改命

点击收听本新闻
听新闻

保持不断的学习,找寻自己真正喜欢、契合的道路,或许比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人生规划”更有价值。

撰文丨郁风

今天高考。

主打升学考研、志愿规划服务的张雪峰,近日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只是此前以亲民、接地气、“帮穷人填平信息差”形象示人的张雪峰,这次的定价一点儿都不“亲民”:2024届服务分为11999元的梦想卡和17999元的圆梦卡。

如此高昂的志愿填报价格,却很快被家长抢购一空。有家长质疑是“饥饿营销”甚至是“割韭菜”,而张雪峰方回应称,师资有限,故匹配名额有限。

图/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最高的17999元档次,服务老师也是随机分配的,并非张雪峰本人亲自服务。毋庸置疑,那些为志愿填报“豪掷万金”的家长,基本都是冲张雪峰的名头而来。只是花了一万八的家长,也未必能享受到他们心心念念的张雪峰一对一服务。

但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即便享受到了张雪峰一对一的填志愿指导,也遵从张雪峰的规划填报了“好专业”,就能逆天改命,实现阶层跃迁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01

首先要说明一点,高考志愿信息填报,本身就是一项有一定专业性,也需要一定时间精力去量身研判的工作。

当年我填志愿的时候,父母也是备了礼品找了位做老师的朋友,最后给我报了计算机专业。以当时的就业形势来看,这个建议并不坏。所以,收取一定的信息服务费,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经济行为。

张雪峰就直截了当地说过,“不要期待在直播间用一个免费的连麦,去完成一个正常收费在一万块钱左右的一对一升学规划”。虽然价格从原来的“一万块左右”涨到了现在的一万八,但从张雪峰受众的反响来看,还是有家长愿意为之买单的。

从近年来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的走热,也能看出家长的日益重视和焦虑。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高考志愿市场付费规模仅为1.3亿元,2023年约为9.5亿元。夸克、百度、网易有道、知乎等互联网企业也都纷纷入局这一赛道。

图/图虫创意

另一层面,新高考模式的开展,让传统的文理科填报方式被调整。继三本取消之后,一些地方也取消了一二本分类。去收集、筛选这些信息,确实让一些家长头疼,于是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张雪峰们”身上。

当然,家长们最揪心、最焦虑的,还是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担心一旦没选对专业,就会让孩子“踏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张雪峰相关新闻的评论区,不时有“过来人”现身说法:后悔没早点遇到张雪峰,结果选了××垃圾专业,现在工作都找不到。当然也不乏“成功者”前来“感恩”:多亏当年听了张雪峰的建议,现在成功上岸,年入百万。

正反种种信息充斥家长的手机,一些家长因此暗下决心:哪怕多花点钱,也要让孩子选“对”的专业。选了“对”的专业,就能高人一筹,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进而改变命运。

02

但无论家长为志愿填报如何绞尽脑汁、费尽门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今学历贬值、内卷加剧已是大势所趋。

比如,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博士选择报考安徽乡镇公务员;而曾以“土猪拱白菜”演讲闻名的衡水学生张锡峰,如今已是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学生,却表示自己很痛苦很迷茫。

可见,此前所流行的“考上211、985,就能逆天改命,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达到人生巅峰”言论,如今已越来越难有说服力。“211、985”的大学生,可能也需要为找实习、找工作而焦虑奔忙。

图/图虫创意

在过往大学生稀少的年代,一纸名校毕业证足以让你走上人生坦途。但在海归都不再稀奇的当下,“卷学历”的性价比已不复从前。

孩子多年苦读,家长奔前忙后,读完本后读硕,读硕后再读博。开始选的是当年的“热门专业”,可是4年、7年之后,专业却可能变成“夕阳专业”。

房地产大热的时候土木工程是热门专业,互联网兴起的时候计算机是热门专业。但如今,房地产行业低迷,互联网大厂也开始裁员,可见即便当时选“对”了专业,谁又能保证,当时的选择就能“护一世周全”呢?

03

学历贬值的结果是双向的。对顶尖的那批高校学子而言,名校毕业证不再像从前那样畅行无阻;但对考不上大学的人来说,这也是一种冲击。

读大学的人越来越多,企业的招聘要求自然也会越来越高。一个普通基层文员的招聘,可能都要求本科学历以上。没有学历的人,可能只能进工厂打工、送外卖、做销售。以往学历不高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也能获得一定的身份成就,但现在要难得多。

可见,承认学历贬值的事实,并不是鼓吹“学历无用”“读书无用”。想从事“体面”点的职业,一个基本的文凭保障还是有意义的。只是不用过于放大学校、专业的决定性意义。有些人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找工作,但就业既和整体社会经济环境息息相关的,也和个人的知识能力有关,不能简单把问题归咎给“没选对专业”。

图/图虫创意

就像我待的新闻媒体行业,很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并不是新闻专业出身。有些媒体人转做运营、公关、自媒体,也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反观有些本来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基本的报道、评论都不会写,问他平时看哪家媒体的新闻,想半天回答看点网上的娱乐新闻。试问:这样的学习能力能进入新闻行业吗?

我上大学的时候,虽然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没事会去中文系蹭蹭课。在图书馆,我也会把金庸的《天龙八部》看了一遍又一遍。从功利的视角来看,这当然是和专业无关的“闲书”。今天的我,有时间也不会再去翻武侠小说。

但回想起来,正是那样的环境,才给了我去阅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时的杂文练笔,也不知不觉间成为今天写作的基础。保持不断的学习,找寻自己真正喜欢、契合的道路,或许比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人生规划”更有价值。

04

在卷学历、卷专业都不再有那么高性价比的情况下,我倒觉得,与其盲目听人建议去选一个所谓的“好专业”,倒不如结合自己的理想、兴趣和特长,遵从自己的内心,去选择一个未来的专业。

当然,作出选择之前,必要的信息搜集、研究还是不可或缺的,准大学生应该要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比如一个数学不好的人就不该强行选金融财会等相关的专业。

学校环境、就业方向也应被纳入考虑范畴,而不是单纯地迷信张雪峰,迷信“只看就业”的绝对功利主义。张雪峰所推崇的汉语言、法学这些考试型专业,就真的能为自己获得优势吗?如今在公考、法考中挣扎的人,又是否会后悔自己当初做了“对”的选择呢?

一万多的填报志愿服务费用,如果拿来去旅游,去感兴趣的大学校园逛一逛,感悟下当地的人文、饮食环境,发掘下自己的兴趣爱好,思考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后又该过怎样的人生,或许,会是一种意义更为深远的考量和选择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