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2岁的首尔白领俞小姐和男友举办了温馨的婚礼。然而四年过去,他们的婚姻状态在法律上仍是“空白”——两人至今未办理婚姻登记。
这并非感情生变,而是一场精心计算的住房攻略。作为未婚人士,俞小姐单独申请了国有住宅城市基金的“全税租房”贷款,以2%的低息获得了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04万元)贷款,加上积蓄在仁川租下一套59平方米的公寓,开启了新婚生活。
若她登记结婚,夫妻合并年收入将超过75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9万元),不仅低息贷款泡汤,连合适的住房补贴都无法享受。“那张结婚证,相当于价值2亿韩元的选择权。”俞小姐苦笑道。

俞小姐的选择并非个例。在韩国,越来越多年轻人把婚姻登记从婚礼后的“必选项”,变成了一场精打细算的“经济决策”。背后的核心原因,是持续飙升的房价和差异化的住房政策,让婚姻登记与住房福利直接挂钩。
韩国统计厅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韩国共有22.2万对夫妻办理婚姻登记,其中约19%的夫妻——相当于每五对中就有一对——在举办婚礼一年后才完成登记。这一比例较十年前的10.9%几乎翻了一倍,且仍在呈上升趋势。
韩国共同民主党议员郑一永(音译)指出,婚姻登记推迟现象的蔓延,与已婚夫妻的公共住房福利缩水密切相关。“住房政策的差异化设计,让很多年轻人不得不权衡登记时机,避免刚结婚就失去关键福利。”
最典型的就是贷款政策的差异。韩国住房金融公社推出的抵押贷款项目中,未婚人士年收入不超过6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1.8万元),就能申请最高2亿韩元的贷款;而新婚夫妇的联合年收入上限并非简单翻倍,而是仅设为85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45.1万元)。这意味着,不少双职工家庭只要登记结婚,收入就会超标,无法享受同等力度的金融支持。
全租房制度的特殊性更是放大了这种选择的必要性。韩国的“全租”是一种特殊的租房模式,租客无需每月支付房租,只需向房东支付一笔大额可退还押金,租期结束后房东全额返还本金。
对于年轻人来说,想要在首尔、仁川等大城市租到合适的全租房,动辄需要上亿韩元的押金,低息贷款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支撑。“与其登记后多花钱租房,不如先享受单身福利,等住房稳定了再考虑登记。”一位推迟登记的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
与俞小姐们“推迟登记”相反,另一部分韩国情侣则选择“提前登记”——在举办婚礼前就办理婚姻登记手续。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抢占公租房的优先申请权。
韩国多个地方政府以及韩国土地住宅公社等公共住房提供机构,会专门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并将优先权向特定群体倾斜,其中就包括新婚夫妇、单亲家庭和年轻人。为了拿到这份“优先权”,不少情侣主动提前办理婚姻登记,哪怕婚礼还在几个月后筹备。
在拥有120万会员的Naver婚礼规划社区“Direct Wedding”上,类似的咨询帖随处可见。“明年5月结婚,想申请京畿道龙仁市的LH公租房,现在就得登记结婚,还是等选中后入住前再办?”一位网友的提问下,有数十条回复分享经验。有人说“提前登记更稳妥,申请时需要婚姻证明”,也有人提醒“不同地区政策不一样,要先查清楚申请条件”。
多数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要求,申请人在提交申请时需提供婚礼请柬、婚庆场地合同等材料证明婚恋关系,且必须在入住前完成婚姻登记。除了公租房,韩国的住房认购制度也对已婚夫妇有所倾斜:部分公寓会预留专门的“新婚夫妇房源”,不仅申请竞争压力远小于普通房源,收入要求也更为宽松。
婚姻登记沦为“经济筹码”,本质上是韩国高房价压力下的无奈选择。近年来,韩国核心城市房价持续上涨,首尔等地区的住房负担能力指数不断攀升,年轻人仅凭自身收入难以实现“居者有其屋”,只能依赖政府的住房补贴和金融支持。
而住房政策在设计时,往往对未婚人士和新婚夫妇设置不同标准,这就给年轻人提供了“操作空间”。“政策本身是为了保障住房需求,但实际执行中却让婚姻登记变成了福利门槛。”一位住房政策专家分析道,差异化的福利标准本意是照顾不同群体,但在高房价背景下,反而倒逼年轻人将婚姻登记与经济利益绑定。
除了现实的经济压力,韩国社会的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在不少年轻人看来,婚礼是向家人和朋友宣告亲密关系的公开仪式,而婚姻登记更像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人约定,“什么时候办、要不要办”都是个人选择,无需被传统观念绑架。
一位2月举办婚礼但至今未登记的网友在社区发帖说:“婚礼已经告诉所有人我们是夫妻了,登记只是一张纸的事。什么时候登记是我们自己的决定,可婆家总在追问,真的很让人不舒服。”这种声音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认同,越来越多年轻人认为,婚姻的核心是两个人的相处,而非法律登记的形式,更不应被住房福利“绑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