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出手!有人一次调高评级收受200万,评级造假遭严查

评级行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证券业协会和交易商协会联合通报“点名”、央行专门开会称要加强评级行业监管之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4日早间发布《东方金诚高管被查引出信用评级领域系列腐败案:量钱评级》文章称,东方金诚系列腐败案是典型的小行业、大腐败。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近来,华晨集团、永煤控股及紫光集团等多家AAA评级的国企违约频发,市场震惊之余,对评级机构评级结果是否公允,也就是评级是否虚高等问题产生了质疑。

评级寻租:为企业评级提供帮助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文章披露,近日,知名评级机构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金永授、东方金诚江苏分公司原总经理崔润海被“双开”。原因是崔润海与他人合谋帮企业调高信用评级,从中收取巨额好处;金永授为多家企业信用评级提供帮助,为相关银行介绍工程项目,收受项目介绍人、受评企业贿赂。

文章称,作为国有信用评级机构高管,金永授和崔润海凭借手握的金融资源和职务便利,损公肥私搞利益输送,肆意妄为收受财物,涉案金额巨大。

文章披露,2019年12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在进行线索核查中发现,东方金诚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崔润海与他人合谋,帮助江苏某企业调高信用评级,收取巨额好处,涉嫌职务犯罪。2020年1月3日,崔润海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并被采取留置措施。

经查,崔润海利用担任大公国际营销副总裁、市场开发部市场总监,东方金诚江苏分公司总经理的职务便利,为多家企业信用评级提供帮助,为数家证券公司介绍发债业务,收受巨额贿赂。金永授利用担任大公国际评审委员会主任、副总裁、总裁,东方金诚总经理的职务便利,为多家企业信用评级提供帮助,为相关银行介绍工程项目,收受项目介绍人、受评企业贿赂。

在忏悔录中,崔润海讲述了他第一次利用评级寻租的经历:“客户表示愿意多拿些好处费来调高信用级别。为顺利通过评审,我请求评审委员会主任帮忙,又约了主管评审的总裁与客户一起吃饭,客户获得总裁认可。我认为调高级别没有太大问题,就答应了客户的诉求,他也表示愿意拿出200万元作为酬谢。为确保万无一失,我又分别做了其他评委的工作。评级报告如愿以偿出具,客户也兑现了酬金。”

“从这以后,自己发现一次级别的调高居然能值这么多钱,比做一个项目几万元的提成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崔润海说。

据悉,截至目前,东方金诚涉案4名人员,系列腐败案还涉及多名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

针对自身问题,东方金诚建立市场人员团队营销机制,要求项目承揽过程中由两名以上市场人员共同参与,单位或团队负责人介入客户管理,避免市场人员向客户私许级别等问题;建立客户回访机制,对级别调整、退款及风险项目进行抽查,排查是否存在廉洁问题。公司还探索建立外部评审专家库,对调级和违约等项目实行评级结果复评,运用大数据技术打造智能型评级系统等,多措并举弱化评级主观影响,压缩评级寻租空间。

监管部门频频“点名”

为进一步规范信用评级行业发展,12月11日,人民银行专门组织召开了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座谈会。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潘功胜潘功胜在会上指出,近年来,我国评级行业在统一规则、完善监管、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问题,制约了我国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评级行业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持职业操守,勤勉尽责,努力提高评级能力,提升评级质量。监管机构、发行人、投资人等各方应各尽其责,共同推动我国评级行业健康发展。

潘功胜强调,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加强债券市场评级行业监督管理,强化市场纪律,推动我国评级技术的进步、提高评级质量,提升信用等级区分度,进一步推动评级监管统一,真正发挥评级机构债券市场“看门人”的作用,促进评级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此前不久,中国证券业协会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显示,多家评级机构因评级虚高等问题被点名,交易商协会分别对中诚信国际和大公国际进行了约谈。

该通报显示,三季度,评级机构共对89家发行人进行了评级调整,同比增加20.27%。评级调整主要为级别上调,占级别调整次数的六成。进一步来看,在更换评级机构后的评级高于原级别的发行人家数也同比增加,其中大公国际上调家数最多,有13家,占其承做更换评级机构发行人家数的40.63%。

评级虚高“老毛病”待改

据Wind统计的今年以来信用债发行主体评级分布情况显示,AA+及以上等级发行主体合计占到75%以上,最高的AAA等级发行人占到60%以上。这样的评级难言没有虚高成分,也无法给投资人以足够参考价值。

数据来源:Wind

事实上,评级虚高是个“老毛病”了。在2018年债券市场违约率明显上升后,外部评级公信力明显下降。

如何提高评级质量?

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中证君采访时坦言,在防火墙制度不完善或落实不力的背景下,发行人付费的评级模式存在一定的缺点——利益冲突容易造成恶性竞争。“在存在多个评级机构的时候,发行人可以在数家评级机构中挑三拣四。但在刚性兑付、市场违约率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往往评级标准最松的评级机构获得优势,因此容易造成评级虚高和泡沫化,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不过,这位负责人也称,发行人付费与投资者付费模式各有利弊,无论哪种付费模式,风险成本的本质承担者均为投资者。评级行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加强和完善相关监管、建立科学的质量检验体系、引入双评级尤为必要,优胜劣汰的机制才能让评级行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勇认为,要规范评级机构竞争。国际评级机构也存在竞争,也是发行人付费。但评级机构竞争没有这么激烈,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国际主要评级机构就三家,而且形成了多评级的模式,评级机构基本没有生存压力,没有进行级别竞争和价格竞争的冲动。他表示,评级不宜变成竞争激烈的行业,等到行业出清、进入到良性发展阶段以后这个问题会得到解决。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金融机构对所投资证券的门槛要求高,发行人评级低的话,发行难度会增加。这与国外的生态也有所不同,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用债评级市场公允的难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