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总理座谈会:汇众智、解难题、稳预期

文丨政能亮特约评论员 胡栖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7日主持召开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分析经济形势,就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会上,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等多位专家发言,对经济运行等发表了看法,并就落实宏观政策、保障物流运输和农资供应、促进企业创新等提出建议。

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分析经济形势,就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分析经济形势,就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人士的意见建议,是“规定性动作”。2013年以来,多次经济形势座谈会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备受关注。

以往此类座谈会多在岁末年中举行,最近三年来,年初也会召开座谈会。这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经济运行面临更大不确定性和挑战有关,也意味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后相关经济政策的再调研、再强调和再落实。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及早落子,传递信心。一次高规格的“诸葛亮会”,必然会对接下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烈的涟漪,促进、推动、影响中国经济继续前行。该坚持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坚持,该打通的堵点卡点坚决打通,该调整的运行偏差必须调整。而所有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有力有效应对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

“政策举措要靠前发力、适时加力,已出台的要尽快落实到位,明确拟推出的尽量提前,同时研究准备新的预案。”总理在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的话,是表态,是提醒,也传递出持续拿出新的政策工具的积极信号。

可为佐证的是,4月11日,总理在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亦表示,要加强对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跟踪研判,及时研究制定应对预案,稳定市场预期。根据需要,研究采取更大力度的政策举措。地方特别是基层距离市场主体近,要掌握最新情况,挖掘自身政策潜力,对困难大的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因地制宜实施针对性强的帮扶举措。

不必讳言,当下的经济运行确实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全球性经济下行的形势并未好转,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困难多、压力大,上海、吉林等局地因疫出现交通运输不畅等现象。

这些困扰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和困难,是国务院召开座谈会的一个浓重背景,也是寻求解决之道、破茧之策的目标对应物。正如总理所强调,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困难。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主动作为、应变克难,着力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是稳就业、稳物价。

此次座谈会的关键表述,也令人振奋:稳定物价必须抓住粮食生产、能源保供、物流畅通等关键。加强协调,保障交通主干线、港口等骨干网络有序运行,在服务货车司机、缓解货运经营者困难、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制定和实施政策对各类企业要一视同仁,认真听取市场主体意见,稳定市场预期。对零售、餐饮、旅游等与消费密切关联的行业,要进一步加大纾困力度。对耐用消费品消费、受疫情影响还贷困难的消费者,要研究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

如何稳预期?这些积极的政策举措就意味着稳稳的预期。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惟有主动作为、及时处置、应变克难,与市场主体一起共克时艰。

与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座谈讨论,听取意见建议,汇聚众智,凝聚共识,本身就释放出推动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的预期信号。就像管涛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总理鼓励大家讲真话。我们参会主要就是讲问题,提对策建议,不是去说成绩。”

这也是总理座谈会一以贯之的作风。金融学家沈联涛2017年曾参加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他感叹:“国务院的工作作风如此务实,总理与大家交流互动如此坦诚,愿意抽出近3个小时与专家学者、企业家们进行务实、民主的讨论。”

经济发展遇到一些问题并不可怕,一直以来,中国经济都是在不断攻坚克难中不断增长的,中国的发展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关键是要对市场冷暖有清晰的感知,对民生多艰有真实的体察,对政策堵点有真实的信息,惟其如此,才有可能采取有力有效的举措,缓解之,体恤之,破除之,则市场和民众才会有稳定的预期。

从这个意义上讲,总理座谈会已成为观察中国经济冷暖的重要窗口。从微观而言,把握中国经济的“水温”;从宏观而言,更好完善宏观调控。(作者胡栖安系政邦智库研究员)

总监制:邹 明

监 制:高明勇

审 读:崔向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