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亿砸出来的儿童乐园,连黄牛都不愿碰?网友:真玩不起

引言:号称“亚洲最大”的上海乐高乐园还未开园,就因549元门票遇冷,黄牛不炒,门票不火,连李佳琦都带不动流量,高价低体验,乐高在中国“玩不动”了。

连黄牛都不接盘,门票卖成了哑火

真正的爆款,不看宣传,看黄牛,这句话在主题乐园圈,一直都是最接地气的检验标准,营销做得再好,不如黄牛一句话:“值不值得炒?”

你看得出一张票印了多少宣传语,黄牛看得出一张票能不能出手套现。

他不盯流量,不看明星站台,他只看能不能有人接盘:这就是嗅觉。

所以当年2016年上海迪士尼开园,黄牛票被炒到1000元以上,凌晨四点地铁站排长龙,没人抱怨贵,只怕抢不到。

再到2021年北京环球影城试运营,内部门票甚至高达5000元一张,连黄牛都自豪发话:“炒票比炒房靠谱。”

而到了2025年,上海乐高乐园开票,看起来也不差:李佳琦直播间一次带走3000张,看上去像是开门红,可一转头,官网显示7月、8月全档期都能买,连个“售罄”的字眼都没有。

更离谱的是,在黄牛最敏感的闲鱼平台,所谓的“内部票”一开始喊到快900元,很快砍价到800元左右,但买的人依旧很少,黄牛干脆一句话:“这票,砸手里都没人要。”

不是他们失误,而是这次,确实炒不起来。

原因其实很简单:乐高这个IP,在中国已经没有“拉情绪”的号召力了。

在欧美,乐高是横跨几代人的童年记忆,但在中国,它更像“中产家长买给小孩的高端玩具”贵、有教育感,却离大众情怀很远。

更重要的是,乐高乐园的内容偏低幼,只有3至10岁的孩子能玩得尽兴,对年轻情侣、大学生、小红书拍照群体、带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来说,全是“无感”。

换句话说,这个乐园的有效受众群小得惊人:得有娃、娃要在适龄期、家长得有钱有空闲、最好还喜欢积木。

而这届消费者早就精了:没人会为“光有IP、体验跟不上”的乐园买单。

砸下5.5亿美元,它却砌不出人气

打开上海乐高乐园的官网介绍,你会看到一组亮眼数字:

8大主题区、8500万块积木模型、31.8万平米占地面积、5.5亿美元投资、亚洲最大乐高乐园……光看这配置,不输任何一家头部乐园。

再配上成人票549元、儿童票439元的定价,直接对标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气势上说得过去。

但真正走进园区的人,却经常发出同一句灵魂提问:“这就没了?”

整个园区的项目设置偏低幼,几乎都是为3至10岁儿童设计的,过山车没刺激感、互动内容单薄,青春期孩子很难沉浸,大人更是毫无参与感,只能陪玩、发呆、赶行程。

想体验惊喜,结果发现是托儿所,想拍照出片,结果发现遍地积木墙,以为是梦中乐园,结果变成了体力劳动。

再加上一个相当“劝退”的客观现实:地段偏远,位于上海金山枫泾,地铁不到,接驳不便,自驾停车、转乘高铁、换乘巴士都不算轻松。

对于大多数市区家庭来说,这不是亲子游,是亲子迁徙。

价格贵,内容轻,交通累,反馈差,消费者不是不花钱,是不愿花冤枉钱。

社交平台的声音也开始分化:有人说这是“积木玩家的朝圣地”,但更多人说“孩子玩得挺开心,就是我太累了”“不如回家搭乐高”。

乐高乐园的问题不在于配置不够,而在于理解错了用户的核心需求。

它以为高价+顶流IP就能拉动大众消费,但在体验的这个时代,消费者更看重“花的钱能换回什么感受”。

说到底,这届乐园用户不是追IP,是追体验,是追一场值得发朋友圈、值得孩子记一辈子的“亲子共鸣”。

你给的是积木,用户想要的是回忆,如果中间这道桥没搭好,哪怕你砸再多钱,也只能换来一句:“这就没了?”

悟空小侠出场,难救IP水土不服

“我们打造了全球首个中式主题区‘悟空小侠’,希望它能成为连接中国文化与乐高品牌的桥梁。”

这是上海乐高乐园官方宣传里的原话,听起来宏大,落地后却多少有点差强人意。

很多游客第一眼走进“悟空小侠”区域,反应不是惊艳,而是“这就是传说中的花果山?”

积木版的仙山瀑布、半空悬浮的筋斗云、被简化成卡通脸谱的孙悟空,在热浪中显得有些廉价。

拍照点不够集中,互动装置也不够出彩,哪怕你是国产动画《悟空小侠》的忠实粉丝,也很难找到那种“一秒入戏”的沉浸感。

换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用乐高块简单垒了个猴哥乐园,文化是文化,积木是积木,没融合到一块儿去。

这展现了“本土化”的最大问题:浮于表面,落不到细节。

我们早已不是看个脸谱就感动的时代。

真正让用户产生文化共鸣的本土化,是从语言习惯到建筑风格、从故事线到行为逻辑的整体适配,而不是“把外国IP换个中国外壳”,就指望用户买账。

悟空小侠的内容设定原本是有潜力的:孙悟空、花果山、师徒冒险,这些在中国家长心中有天然认同感,但乐高没有把这种文化深度融入游玩体验中,仅仅靠积木搭建一个“看起来像”的场景,是远远不够的。

结果就是,小孩走马观花,大人提不起手机拍照,短视频平台几乎找不到这个区域的热帖,哪怕是营销号,都难以造势。

这对于一个新开园的主题乐园来说,简直是“零传播力”。

更何况,“悟空小侠”作为IP本身,在国内也没有形成泛大众认知度,很多家长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动画,更别说因为它专程打卡乐高乐园了。

与之对比,环球影城的哈利波特、迪士尼的冰雪奇缘,都是“老少皆知”的内容,只需还原度+场景感,就能引爆流量。

而乐高选择“冷门新番+自制IP”,不仅门槛高,还承担了试错成本。

如果做不到让游客“认得出、看得爽、愿意发”,那就只是给洋品牌披了层“文化披风”而已。

票卖不动,酒店反成抢手货

乐园票卖不动,门口却挤满了抢酒店的人。

是不是有点魔幻?

上海乐高乐园的门票定价饱受争议,成人549元、儿童439元,引发的是“值不值”的灵魂拷问。

但就在不远处的乐高主题酒店,7463元一晚的家庭套房,在开售当日被90分钟抢空,有家长形容:“抢得比春运还难。”

一个票房冷清、黄牛都躺平的乐园,为什么酒店反而成了新晋“流量打卡地”?

答案藏在三个关键词里:懒、省、安心。

现代中产家庭不怕花钱,怕“带娃太累”。

你带孩子逛乐园,一天暴走两万步,排队、安抚、哄睡、找吃的,每个环节都像打副本,而乐高酒店,正好提供了一个“低强度替代方案”。

房间本身就是游乐场:积木墙任意搭建、房内寻宝任务让孩子兴奋、主题装饰沉浸感十足……甚至连洗漱台都是儿童高度定制,孩子“在玩”,家长“在躺”。

换句话说:乐高酒店卖的不是住宿,是一种“陪伴感的替代品”。

从消费心理上讲,门票是一次性体验,看完就结束,但酒店是整个家庭沉浸式的体验:爸妈是陪伴者、孩子是主角、家庭关系被包装进了一间主题房,这是中产愿意花钱换来的情绪价值。

一个房间7000块钱,有点贵,但对一个疲惫的高压家庭来说,能换来一晚“孩子嗨、自己省”的平衡感,这个价格反而“合理”。

红利还没吃完,对手已全面围城

还没来得及享受“亚洲最大乐高乐园”的掌声,竞争对手已经排着队,准备开打了。

2025年,注定是中国主题乐园史上最卷的一年。

深圳乐高乐园已全面动工,占地比上海更大,园区设计更新,直指“南方亲子市场第一乐园”。

清远长隆文旅度假区同步推进,包括全新冰雪世界、野生动物扩建、全年龄段滑道综合体验,计划打造“全家7天不出园”的沉浸式王国。

与此同时,老玩家也没闲着。

上海迪士尼疯狂加码《冰雪奇缘》主题园区,预告“二期比一期更爆”

北京环球影城正在推进二期建设,IP储备包括《侏罗纪世界》《功夫熊猫》等全球顶流。

更别提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光合星球、Hello Kitty欢乐谷这类“轻体量、强拍照、快爆款”的社交型乐园,也在“悄悄侵蚀年轻家庭的打卡时间”。

说白了,上海乐高乐园这个“先发选手”,还没站稳脚跟,就要迎来一场“正面肉搏、四面围攻”的生死赛。

而消费者的游乐园选择逻辑,早已不是“哪里有IP我去哪”,而是“哪里方便、好拍、省事、有得玩”。

一座主题乐园,砸了5.5亿美元,搭了8500万块积木,占了31.8万平的地,却没堆出一个能让人主动转发的体验。

乐高本来讲的是童年,是陪伴,是一块块积木拼起来的想象力,但现实却让人不得不问一句:这个“童话世界”,是不是只剩下了童话?

所以它的问题,恐怕不仅是“乐高乐园怎么玩不动”,而是更深一层:当你想讲一个关于童年、关于家庭、关于爱的故事时,你真的了解今天的家庭和孩子了吗?

乐园的门票可以打折,但情绪体验不能打折,精致的积木,堆不出爆款,童年的记忆,也不能只靠门头和造景来售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